吳興志卷十五
宋談鑰撰
縣令題名
烏程縣
烏程之名在郡之前數百載昔之令即今之守也其人多其責重矣舊編載縣事題名以為縣自秦漢至吳寶鼎以前為令者不見於元記自晉及唐號賢令者劉秀之江秉之沈憲孔琇之韋承慶李清凡六人其外統記有計荊晉史有羊不疑梁柳惲吳興集有鮑祀唐顏真卿放生池碑有李晤昇望記有裴抗興善寺碑有米集舊圖經有李何十三人而巳本朝慶歷四年李從始立石刻題名自咸平元年李團以下其前亦不可攷其雜見他記者惟徐禹旻王懷穗端拱中瑞相院碑有周吳又何稀疏而罕聞也今歷攷史傳諸書自吳至唐得二十二人視舊加增矣尚懼其有遺也姑編次以便觀覽
吳萬彧 統記云以茂才歷州從事烏程令見吳書
姚憲 統記云武康人為烏程令
計荊 統記云荊為烏程令
晉司馬颺 晉司馬颺河內人將為烏程令在建康遇戴洋後遷太山太守加振威將軍
陶範 世說云王修齡嘗在東山甚貧乏陶胡奴為烏程令送一船米遺之卻不取範小字胡奴
羊不疑 南史羊欣父也王獻之為守不疑為烏程令
宋盛曇泰 宋彭城王義康傳烏程令盛曇泰
劉秀之 南史云字道寶東莞莒人又為縣令著能名遷建康令
江秉之 南史云字玄叔濟陽攷城人為烏程令以善政著名東土徵為建康令
齊孔琇之 南史云會稽山陰人為烏程令有吏能遷通直郎後為郡太守
沈憲 南史云字彥璋武康人為烏程令甚著政績太守褚彥回歎美以為方圓可施
梁鮑祀 梁柳惲集有烏程令鮑祀統記柳惲為吳興刺史上嘉禾表云烏程令鮑祀狀解嘉禾一莖六穗
傅瑛 南史天監中傅瑛為烏程令卒於大中大夫
王偉之 南史王韶之傳父偉之為烏程令韶之因居境好史籍博涉多聞
唐韋承慶 唐韋承慶子延休儀鳳中由太子諭善出為縣令政化流行民為刻石頌德立於縣門西廡號韋公政碑
李清 唐李清大歷中為縣令忠肅明亮以將其身清簡仁惠以成其政絃歌二歲而流傭復者六百餘室廢田墾者三百頃浮客輻湊迨乎二千種桑蓄養盈於數萬官政有刻石之堠吏廚有餐錢之資崇本經用率皆如此見顏真卿西亭記
李晤 大歷中顏真卿放生池碑烏程令李晤又李蟾修縣廨記云晤生相國紳於廨舍
裴抗 會昌中(上巳下廾)望記烏程令裴抗
李蟾 乾寧三年烏程令李蟾修廨舍有記
李集 見興善寺碑
李何 見舊圖經注
嚴謀道 見統記烏程荻塘開元中縣令嚴謀道重開
宋周英 端拱中為烏程令見瑞相院碑
徐禹旻 名見續圖經舊編
王懷德 名見續圖經舊編
李團 舊編云本朝慶歷四年縣令李從始立題名記自咸平元年李團以前皆追書之繼李從之後者相續而錄以至於今
徐宗孟 滕從 張鑒 薛耀卿 尚森 蘇耆 張化基 滕喬 楊文友 閻見賢 方仲弓 趙宗古 關魯 王陸 陸廣 王稷 李咸 詹庠 李從 【 慶歷四年立縣令題名】 朱思道 史言 石元之 閭丘立 吳咸 陳洙 梁端 李茂直 錢顗 周演 陳察 林愈 虞策 朱甽 孫雲 施邁 胡徹 江翊 王玠 郭忠卿 俞偉 周定民 姚滂 林成 趙澤民 李仲愈 郭儀 姚沇 王居仁 錢令問 林玘 單莘 董時敏 王棠 向汲 霍文炳 鄧植 趙善良 朱振 林思茂 陳深 李逴 陳宏 王興慈 邵大寧 夏翇 王元圭 陶之真 潘淵明 詹儀之 范彬 俞友 俞端禮 蕭德藻 王涓 莊璋 趙善興 徐峻 陳序 張適 趙彥衛 葉薿 唐叔翰 魯幵 金之堅 潘霆 魏震
歸安縣
縣創於太平興國七年時即有令至元豐丙寅歲縣主簿吳同卿始搜故籍得淳化二年以來二十六人書於壁縣令蔡瑗為之序後十年紹聖丙子歲令楊郊始刻之石自後相續書刻以至於今備列如後
劉驤 李朴 盧幹 嚴儒 滕高 韓某 李餘慶 李迪 劉拱 丁日新
戴顒 天聖四年七月以太常博士知縣事臨民未其月治具大舉先是邑人以物產久虛而茶賦不除土敝無出齊民愈困公乃藉數之贏少第戶之豐乏審地置而均其課由是鄉亭絕追捕之苦縣有崇禮萬歲二鄉人多澤居罕務力穡資橘山之鹽以昌禁公喻以理法民遂革業務農私室漸實圜扉薦空戊辰歲召還而二鄉之民立祠於射村永興寺鄉貢進士張先記石刻在寺
孫元 張唯 沈兼 楊仲元 劉仁化 唐諷 楊濟 元居中 謝仲 林震 李杲 崔表臣 諸程 李鈞 丁(裡去里改堇) 虞肇 鄭惇惠 杜慶長 柯述 劉偁 邢端 王華老 蔡(王咢) 毛直友 梁鐸 楊郊 李元 劉藩 胡知柔 何諒直 齊定國 張興中 李景亮 劉蒙 林豈 錢耕
俞俟 字居易郡之人也尚之孫宣和中浙右經方寇之擾州縣多闕守令俟知真定獲鹿縣辟為歸安縣縣在郡邦人多難之乃預定規模處之以公宋(面力)請括諸路隱匿田縣獨不與鹽法屢變私販者罪甚重縣獨寬之葛勝仲知州事待俟甚厚或至縣治與之談後仕至敷文閣學士所至有治聲人稱為吏師
潘騫 葉夢齡 竇深 蔣循祖 張柟 魯譓 莫近 王法臣 俞垓 馬迥 【 重建宅堂并雙桂堂】 宋松年 朱搏 趙善□ 郭遂良 霍文郁 侯克國 王綜 蔡瑀 王駜 盧溶 俞希尹 【 子應符】 魏興祖 王寧 施廣國 林思聰 黃犖 林一鳴 周庭藻 馮必大 俞應符 鄭昭先
長興縣
長興縣自晉初置令之後以名見於史傳諸書者晉有陳達齊有何敬叔范岫庾沙彌陳有謝夷吾唐有鉗耳知命朱自勉權逢吉潘虔紹興八年縣令張琮始裒聚宋朝太平興國中錢氏納土以後縣令姓名刻石寘於廳事今併錄之
晉陳達 南史陳紀晉太尉準之孫達為長城令悅其山水遂家焉嘗謂所親曰此地山水清麗當有王者興二百年後我子孫必鍾斯運
齊何敬叔 南史傳何敬叔為長城令有能名在縣清廉不受禮遺夏節至忽榜門受餉數日得米三千餘斛他物稱是悉以代貧民輸租
范岫 南史傳范岫仕梁官至祠郎尚書為齊長城令時有梓木小箱至數十年經貴遂不改易
庾沙彌 南史孝義傳庾沙彌至孝卒於長城令
陳謝夷吾 舊編陳始興王發謝安墓安裔孫長城令夷吾徙葬於三鴉山
唐鉗耳知命 唐志
朱自勉 見顏真卿放生池碑
權逢吉 舊圖經西湖久廢元和中刺史范傳正命縣令權逢吉去塘中白及決堰以復古跡
潘虔 舊圖經西湖咸道中縣令潘虔重修
宋尹克勤 郭同節 王和白 李贄 魏拱 喬文郁 張諫 潘濬 歐陽徒 鞠仲義 王翌 馬宜 王樞 袁旦 魏嗣宗 俞良儒 張合 朱扆 宋穆 唐嗣 劉舉 馮彭 柳察
林概 舊編寶元中為令時邑人猶未知學概為闢庠序置生員身自誨飭講論經籍日出視事日昇詣學抵夜而歸寒暑不倦由是邑之登科者接踵後其子希守吳興邑之更隱堂序賓亭皆有長篇刻之石
裴大亮 閻革 任凱 趙元儀 許遵 郝承 方謹德 侯賓國 張朴 汪濤 蕭汝器 葉棐恭 吳濤 劉仲章 劉(上赦去赤改矛下心) 陳知源 陳之才 郭剛 丘述 吳(桓去木) 董若 陳知恕 黃頡 顧長民 張彥輔 謝伯宜 林露 林髦 張瑱 許宸卿 黃素 宋昌 蔡圭 吳昇
陳吉老 舊編宣和中為令方寇之變人情洶洶縣東有竊發者千餘人公以死誓吏民整卒伍攻之手誅鋤千餘人縣獲安堵
徐文虎 李正邦 毛欽悅 王勳 葛彥成 張琮 常因 黃偉 趙子卓 劉授之 蔡圻 陳(口十) 計顗 呂僧護 曾惔 方釋之 劉邦光 張維 顏度 鄭熊 林大中 趙彥光 趙師復 吳競 錢師悅 陳擴 慕容綎 李樞 陳鈞 向士斐 黃由已 董與幾
武康縣
武康縣初名永安置自漢之初平令長之說舊矣自吳以至六朝舊編謂可書者五人晉賀循宋朱齡石齊傅琰梁何遠陳殷不佞宋書又有庾肅之唐顏真卿放生池碑有李漢張士若吳興統記有慶澄大慈寺鐘銘有韓章又有宋朝張亶淵應廟碑有唐劉汭餘英志又增陳沈峻一人今參攷諸史記傅琰在宋殷不佞沈峻在梁庾肅之在晉又晉有袁猷孔欣之梁有伏挺樂藏唐有獨孤及諸人皆有行事故併舊編所載及其事跡列之於後若夫題名始立於紹興初之鍾燮斷自祥符六年王素以後至今聯續以書其政績有著見者并附之下云題名衢州判官陸彥昭為序
晉賀循 晉書賀循字彥先舉茂才除武康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停喪不葬者循皆禁之政教盛行鄰城宗之久不進序顧榮陸機陸雲表薦之曰武康令賀循德量邃茂才鑒清遠服膺道素風操凝峻歷試三城刑政肅穆才望資品可尚書久之召為太子舍人
袁猷 晉書袁環傳弟猷字申甫少與環齊名俱渡江環為丹陽猷為武康兄弟列宰名邑論者美之
庾肅之 南史沈道虔武康人居縣北石山下孫恩亂後饑荒縣令庾肅之迎出縣南廢頭里為立宅臨谿山水之玩時還石山精廬
孔欣之 南史沈道虔居武康鄉里少年相率受學道虔常無食立學武康令孔欣之厚相資給受學者咸得有成
宋朱齡石 南史朱齡石宋武帝剋京城以為建武參軍遷武康令縣人姚係祖專為劫掠郡縣不能討齡石至縣偽與之厚召為參軍係祖出應召齡石斬之掩其家悉殺其兄弟由是一郡得清
傅琰 南史傳傅琰字季圭仕宋為武康令縣人稱之傅聖賜爵新亭侯時稱傅氏有治縣譜子孫相傳不以示人
梁何遠 南史何遠字義方為武康令厲廉節除淫祀正身率職人甚稱之太守王彬行部諸縣皆盛供帳以待至武康獨設糗水而巳彬去遠送至境進斗酒隻鵝而別彬戲曰卿禮有過陸汭將不為古人所笑乎武帝聞其能擢為宣城太守自縣為近畿大郡近代未有也
樂藏 南史沈顯傳梁天監四年北大舉南侵樂藏為武康令以顗從役到建業揚州別駕陸任以書與吳興太守柳惲責其不能甄善別賢惲慚即表停之顗有至行而藏俾從役藏之慚宜甚於惲姑誌之以為為令者之戒
伏挺 南史伏挺天監中為武康令
沈峻 南史梁時為中書通事舍人出為武康令卒官
殷不佞 字季卿梁承聖初為武康令時兵荒饑饉百姓流移不佞循撫招集襁負者以千數
唐慶澄 統記廣德元年袁晁賊傾陷浙右縣人朱泚沈皓舉亡命之徒以應之縣郭民居悉為灰燼二年寇平左兵曹參軍慶澄兼武康德清二縣令於瓦礫荊棘之場創置室宇即前谿北古阯築城開塹伐本開徑入虎豹之穴織蓬編箬為棟宇之覆仍散文牒召逋亡者還業未滿歲色復其舊期年繁庶過半皆澄力也
李漢 見顏真卿放生池碑
張士若 同上
獨孤及 餘英志唐獨孤及為武康宰嘗作亭於山因名其山曰獨孤有遺阯存見獨孤山下
劉汭 統記元和七年邑境旱縣令劉汭以響潭靈異率僚屬祈禱應時靈霈見響潭下
韓章 大慈寺神鐘記縣令韓章撰鐘大歷五年僧神晤鑄詳見神鐘下
宋王素 孫允迪 陳高 王圭 何湜 王鞏 王易簡 張仲回 趙樵 陳杲 張熙 蕭傳 尹迪 佘孝恭 朱東之 羅本之 李恭敏 王震 【 始見盡心堂】 宋恭禮 劉傑 謝景山 吳子襄 駱復 冷源 梅澤 陶兌 李景元 李(仃去丁改甫) 韓宗堯 卓厚 張祖良
毛滂 舊編云毛滂字澤民元符二年為武康令慈愛惠下政平訟簡時旁邑多歉惟武康豐穰公餘多暇尋訪山水發諸文章蘇公軾嘗以文章典麗可備著述科薦之及見餘英志邑之亭館多所刱建游覽篇詠並在東集堂
樂倚 馬弼 李怌 陳惟仲 齊敦復 許觀光 畢沖 朱容 范鎔 趙子巽 莊必強 莊(王壽)
鍾燮 餘英志云建炎兵火縣堂悉為煨燼紹興二年鍾燮為令始復營建重門之內有敕書樓廳事之東有室曰公主明於西園池上建清心堂即毛令漁磯鶴巢之地也
朱(艼去丁改巳) 陳泰初 湯穆 范晉 李衡 劉坦 曾悌 郭知微 薛居實 曹絳 湯駿 張端友 許畯 趙思旦 王緯 蔡霖 張棠 韓亞卿 何挺
程九萬 餘英志云下車未幾首訪儒士凡所施設動可觀仰邑有頑民與姦胥為囊橐盜占縣治地以罔巿利乃籍其姦贓繩之以法縣以肅清秩滿攀餞追送閭巷為空在邑所作詩章百餘篇號松桂林集又和毛東塘題詠邑人編為毛程倡和錄
辛世德 魏中復 丁大聲 魏剛中 趙崇規 馮多祉 徐逢
德清縣
德清縣置自唐天寶以來題名不立見於柳文者柳察躬見於放生池碑者范銘見於詩詠者有喻鳧而巳本朝慶歷壬午歲縣令劉景始刻石自太平興國三年吳越納土後至康定元年次具姓名龕諸壁校書郎浚為記後相續不絕今悉載於後
唐慶澄 吳興志廣德元年袁晁賊傾陷浙右本縣人朱泚沈皓舉亡命之眾應之二年刺史獨孤問俗使將軍辛敬順於金鵝山築城守其寇路泚皓殺洞中賊黨以降之七月左衛兵曹參軍慶澄兼武康德清二縣令安集之
范銛 乞御書放生池碑顏真卿撰德清令范銛
柳察躬 按柳宗元先侍御神道表父察躬湖州德清令世德孝廉又曰天寶遇亂奉德清君夫人隱王屋山察躬為令時當天寶年閒也
喻鳧 建州刺史李頻送喻鳧赴德清令詩棹返霅谿去仍參舊史君州傳多古跡縣記有誰文水柵橫船閉湖田立木分但如詩思苦為政即超群
宋劉楚金 劉廷敏 孫諒 王琰 劉世昌 張維 王袞 杜惟明 劉洞 馬周 王符 蘇昂 符居簡 楊知保 王子昂 孫汝弼 陳範 虞初昌 竇允 潘約禮 劉景 江觀 劉覲 苟師顏 蔣翔 黃長裕 郭真卿 韋肅 文勸 梁昉 陳之方 徐良佐 曹庠 孫載 陳羔 聞人完 楊規 李樞 魏興宗 鮑朝懋 侯綬 方揚遠 毛國賓 葉華 梁仲衍 樓居明
王彀 山東人政和二年為令是時括責茶租甚嚴德清山閒茶最盛使盡翦伐民初雖不信委曲勸諭以為茶可復種茶租一定則為子孫之害至今德清茶租最輕金鵝山下藕有旨責貢取以為獻而不緘封至京色味俱變遂不復再取其愛民類如此
趙嵎 字景東清獻公猶子宣和元年為令庚子冬清谿盜起破郡邑人駭散嵎獨留縣發倉廩招集貧民團聚保甲賊自嘉禾犯境嵎邀擊之擒其將二人獲凶徒二百餘人器械千數級數百縣賴以全邑人立生祠於乾元寺
李登 俞佚 趙子縝 向子廉 趙子瑗 黎詔 楊錟 沈造 劉嘉成 沈彬 王鑄 高公緒 陳桴 徐峴 趙以□ 俞汝翼 范直大 葉榮 管銳 向子儼 趙不比 孫易簡 葉沆 章耀 胡澄 趙希迪 沈𣏌 楊思濟 李稠 王銑 朱欽則 舒烈 陳雱 陳庶 呂鐩 單端士 黃之仁
安吉縣
安吉縣自漢中平以來其令長見於史傳者絕無而僅有攷之統記有計豪姚翊宋書有蕭鸞唐以來考之碑記大歷中放生池石刻有楊宥曹友諶本朝碑刻天聖中有中大夫行國子博士上護軍尹熙古又有狄遵禮胡穆劉望胡浚明當有可錄者散落不得而書自唐邁以後至於今得二十人具列于後
吳姚翊 安吉令
晉計豪 安吉令
宋蕭鸞 字景栖宋泰豫元年為安吉令有嚴能之名即齊明帝也
梁徐文整 故鄣令
周弘政 梁安吉令
施紘 梁故鄣令
唐楊宥 顏真卿放生池碑安吉令楊宥
曹友諶 曹友諶見上
宋尹熙吉 狄遵禮 胡穆 劉望 胡浚明 唐邁 強黻 王抑 呂靖 韓冑 趙伯耆 范晉 張庭筠 徐良能 呂正已 韓磊 李時澤 安鼎 曾崇 錢宥之 趙師行 趙楙 黃敷忠 褚意 韋翌 趙師恩 陳自修 吳益 莫若沖 張杰 趙彥滄 葉松 趙不汙
吳興志卷十六
宋談鑰撰
著姓
姓之有望生於緒姓族之蕃而別其地也古者因生賜姓胙土命氏漢鄧氏應氏有氏族篇纂敘世繫至晉賈弼撰姓氏簿始附之州郡宋王儉廣其書東南之族具焉吳興郡著姓之說率根源於是歷數百千年時有升降閥有盛衰若不可一概定然攷之太平寰宇記李宗諤圖經王曾圖志及續圖經等書述地理而參諸學者皆言姚沈丘鈕長城曰錢胥今故敘四姓著於鄉之繇而長城之錢附焉至他姓之有顯赫者則有古今史編及姓氏諸書在
姚姓
出自虞帝生於姚墟因以為姓春秋時鄭大夫姚句耳姚般其後也漢有青州刺史恢尚書左僕射皓吳有太常卿信晉有九江太守渠墓皆在郡境有碑碣存姚姓其來也遠居吳興亦久矣姓氏書謂王莽封田豐奉舜祀豐子避莽亂過江居吳郡改姓為媯五世孫敷復改其姓姚始居吳興武康未必然也敷生信即吳太常卿著昕天論者信子寧浦太守陶陶子太傅奮奮六世孫僧坦隋開府儀同三司生二子察最察隋太子內史舍人生思廉最隋蜀王友生思聰自晉至梁尤多顯人藏為散騎常侍宣業為吳興郡公武韞璿壽欽定祥六人皆至給事中他可概見宣業之四世孫崇相明皇崇傳云陝州人陝州之族出於武康思廉之孫(王壽)相武后思廉傳云父察自吳興遷京兆遂為萬年人京兆之族亦出於武康獨最與思聰墓在武康石城山今之居吳興者皆祕書少監思聰後也 【 舊圖經載漢九江太守姚渠墓在烏桯縣南六十里吳秦州刺史志墓在州南十四里統記載後漢青州刺史恢尚書左僕射皓吳太常卿信墓並在武康縣西南三里石城山碑碣並存後周開府儀同三司僧坦陳吏部尚書察隋蜀王司馬最唐祕書少監思聰墓亦在焉統記又載信子陶吳寧浦太守陶子奮太傅晉之藏至散騎常侍武韞與梁之璿壽文祥欽凡六人皆至給事中吳之參憲翊晉之向選梁之康遏通緒茂皆為縣令並武康人按姓氏書姚出於虞帝生於姚墟因以為姓春秋時鄭大夫姚句耳姚般其後也初陳公滿封於陳裔孫共仲奔齊為陳氏又為田氏齊亡居魯至王莽封田氏為代睦侯以奉舜祀豐子恢避莽亂過江居吳郡改姓為媯五世孫敷復改姓姚居吳興武康敷生信吳選曹尚書八世孫僧坦隋開府儀同三司北隆公二子察最察隋太子內史舍人襲公最蜀王友察生思廉唐修文館學士生(忪去公改登)生懤相武后最生思聰至八世孫袞太僕主簿陝郡姚氏亦出自武康梁征東將軍吳興郡公宣業生安仁安仁生祥祥生懿懿生元之元素元之名崇相明皇生彝忌弈元素生弇馮算孫九人曾孫二十人四世孫七人五世孫五人世所謂武功姚者南史姚察傳吳興武康人吳太常卿信九世孫父僧坦子思廉唐書姚思廉傳察之子陳亡察自吳興遷京兆遂為京兆萬年人孫(王壽)姚崇傳峽州峽石人子懿】
沈姓
臺駘之後或曰聃季食采於沈姬姓後也春秋有沈子國即汝南平輿沈亭是也沈滅其後子孫因國為氏秦末有沈逞召為丞相不就逞之曾孫保漢封為竹邑侯竹邑侯之十世孫戎後漢初說降劇賊尹良光武封為海昏侯不就避地徙會稽烏程之餘不鄉遂家焉死葬於金鵝山戎生尚書令酆酆生河閒相景仲高景生荊州刺史彥演之慶之曇慶懷文其後也仲高七世孫延晉潁川太守始居縣之博陸里餘烏村田子林子與約其後也統記又載沈氏先賢傳諸書云沈戎子孫見史傳者一百五十八人三十八人有正傳一百二十人附傳宋梁陳閒皇后三人尚主者五人唐有君亮相武后彥之裔孫曰傳師而睿真太后亦曰吳興人至今人物視三姓為盛云 【 南史沈約字休文吳興武康人自敘曰沈臺駘之後沈子國汝南平輿沈亭是也春秋時列於盟會魯昭公四年晉使蔡滅沈其後因國為氏秦末有沈逞徵丞相不就漢初逞曾孫保封竹邑侯保子遵遷九江之壽春官至齊王太傅封敷德侯遵生驃騎將軍達達生尚書令乾乾生南陽太守弘弘生河內太守勛勛生御史中丞奮奮生將作大匠恪恪生尚書關內侯謙謙生濟陰太守靖靖生戎光武封為海昏侯不受徙居烏程之餘不鄉戎生三子酆零陵太守仲高安平相景河閒相演之慶之曇慶懷文其後也仲高子鸞鸞子直直子瑜儀儀子曼吳定陽侯曼子矯立武校尉晉長沙太守矯子陵晉元年命參軍事陵子延潁川太守始居縣之博陸里餘烏村延子賀南中郎參軍賀子警警子穆夫穆夫子田子龍驤將軍林子建威將軍宋封漢壽縣伯子璞嗣淮南太守璞子約梁尚書令約子旋趨旋司徒右長史趨黃門旋子寔眾陳民部尚書姓氏錄沈出自姬姓周文王之第十子聃李食菜於沈汝南平輿沈亭是也春秋成八年為晉所滅沈子逞奔楚遂為沈氏曾孫諸梁號葉公曾孫郢召為丞相不就生平封竹邑侯平生遂遂生倧左庶長竹邑侯生遵徙壽春遵生乾乾生承承生助助生奮奮生恪恪生謙謙生靜靜生戎後漢光祿勳以九江從事說降劇賊尹良光武封為海昏侯辭不就因避地徙居會稽之烏程縣餘不鄉遂家焉戎四子酆懿齊恭酆四子許仲高景景生彥彥裔孫君亮相武后統記載後漢述善侯戎墓在金鵝山尚書令酆荊州刺史彥河閒相景墓並在焉晉吏部尚書嘉太子詹事回墓在鳳皇山宋齊梁陳諸友墓並在武康縣又載沈氏先賢傳後漢太山太守霸丹陽太守裕又云沈戎子孫見史傳者一百五十人三十八人有正傳一百二十人附傳宋陳至唐四皇后宋朝宣太后陳文帝皇后後主皇后及唐睿真太后陳朝尚主者五人君理尚會稽長公主遵禮尚安康公主繕尚義興公主修智尚湘安公主規尚智平公主按沈約自敘其家世與班固揚雄自敘之體同宜其視姓氏諸書泛述者必精確而謂楚使蔡滅沈在魯昭公四年今左傳載昭四年楚子沈子會于申又同伐吳明年又同伐吳則沈之滅安得在四年也以其顯著者差齲如此則其他亦未必皆可信姓氏錄謂沈之滅在成八年其失又遠矣又世系載在諸書者多不同今悉存之】
丘姓
系出齊太公封於營丘二十八代孫公子高遂氏其後弱為邾國大夫明為魯國左史漢平帝時有名俊者持節安輯江淮屬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吳興烏程後漢大司馬騰交州太守聰陽羨令昭吳晉陵太守傑宋尚書右丞泉之新安太守道護建安太守道成梁黃門侍郎遲雜見於王儉姓系元和姓纂諸書者不一而騰傑遲泉之道護墓又俱在郡境信其為俊後也南史載冠先奉使不屈死於胡虜傑居喪盡孝感夢授藥靈鞠以文章顯仲孚以政事聞系緒雖不詳可以為著姓矣唐元和中有葬麻谷者左散騎常侍為與撰墓碑碑今存焉 【 烏程縣麻谷有吳興丘氏碑元和四年製左散騎常侍丘為撰云太公封營丘二十八代孫公子高遂氏其後弱為邾國大夫明為魯國左史為之作必有所據則左丘明蓋姓丘而官為左史也元和姓纂曰齊太公封於營丘子孫以地為姓世居扶風左氏傳有邾大夫丘弱漢平帝時有丘俊持節安撫江淮屬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吳興烏程唐貞觀初有將軍丘師利又丘為蘇州嘉興人事在藝文志舊圖經烏程縣有後漢大司馬丘騰墓在縣西十八里吳晉陵太守傑墓宋尚書右丞泉之墓在西北十里南郡太守道護墓在南十八里梁黃門侍郎遲墓在縣南十六里統記載後漢交趾太守聰陽羨令昭晉新安太守條陽侯道護建安太守道成又載王儉姓系有漢丘騰晉散騎常侍詢駙馬都尉敬祠部郎中裕給事中夷宋書有吳郡太守泉之及齊季彬並烏程人南史冠先傑見孝義傳靈鞠遲見文學傳冠先有子曰惟靈鞠之父祕書監系父護軍長史道真子遲從仲孚皆烏程人】
鈕姓
不詳得姓之繇漢有關內侯馥而沖充皆以牧守襲爵其為姓舊矣又有名綽者東漢荊兗青三州刺史衡九真太守詳富春侯淑吳尚書令臨水侯瑒晉察孝廉襲臨水之封戶允東遷侯淑及宋御史中丞滔墓皆在郡境淑侯封臨水歿葬烏程信為吳興人瑒允嗣侯滔墓同境必其後也馥沖衡綽名見吳興記王儉姓系錄為淑之先亦無疑矣吳景帝有鈕后陳武宣章后本亦鈕姓父景明追封廣德侯族兄治中散大夫以二后五侯之族其為著姓宜矣 【 吳興統記載王儉姓系云鈕馥字元芳漢封關內侯沖字元度弘農太守關內侯食二千石兗後漢梁州牧襲關內侯綽字君宏荊兗青三州刺史衡字元平九真太守詳字子明富春侯食千戶淑字仕叔吳尚書令臨水縣侯食一千五百戶場字彥真晉察孝廉後封臨水侯又食一千五百戶允字元嗣中散大夫新昌太守東遷侯食千戶南史陳武宣章皇后本姓鈕父景明為章氏所養景明梁散騎常侍後贈特進金紫光祿大夫追封慶德縣侯后親族無在朝者惟本族兄洽官至中散大夫姓氏書止載吳興鈕消云東晉人以及宋開封鈕氏大理寺丞約舊圖經曰吳中書令鈕淑墓在烏程縣西十里宋御史中丞滔墓在烏程縣東十四里統記載吳興吳景帝鈕皇后父葬卞山因開青塘又顏真卿石柱記云吳景帝鈕皇后葬卞山】
錢姓
出於大彭彭祖其後也以錢為氏彭祖四十三代孫漢諫議大夫錢林始居縣之梓山林孫敞敞孫咸咸曾孫讓讓七代孫彌彌十三代孫纂墓皆在縣石柱題誌存焉姓氏錄云讓避王莽亂徙居烏程者非也晉宋及陳世有王侯牧守甚眾衣冠之盛如此而陳昭皇后亦為錢氏宜為長城著姓 【 姓氏錄錢出自顓帝曾孫陸終生彭祖彭祖之孫季為周錢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戰國有隱士丹秦御史產居下邳西京雜記有會稽人勃漢哀平閒有襄為廣陵太守避王莽亂徙居烏程生晟又東晉青州刺史端歷陽太守鳳裔孫樂之宋太史令居長城故望出吳興宋吳越錢氏本杭州臨安人統記後漢富春公錢讓墓在長興縣西五里字德高吳郡烏程人後為散騎常侍累遷徐兗二州刺史封富春侯食邑五千戶贈富春公諡曰哀吳廬江太守盛墓在縣北五里振盛將軍晟墓在縣西五里晉龍驤將軍端墓在縣西四里大將軍廣墓在縣西二里又有太子太傅迪始興王師穆東遷縣侯寵冠軍將軍端步兵校尉岳伏波將軍詳陳定遠將軍開國侯肅衣陽侯玄智臨海太守遷隋鍾離守季卿開府儀同三司謹承安侯道職唐侍御史政舊編云錢氏系出大彭籛鏗所封所謂彭祖也其後以彭為氏鏗四十三代孫漢諫議大夫錢林始來長城之梓山子孫因居焉長城陵墓陳昭皇后錢氏陵曰嘉陵彭祖四十五代孫錢敞四十七代孫咸五十代孫讓五十七代孫彌六十三代孫墓及昌端廣墓皆在長城詳見長城縣陵墓下】
右長興著姓太平寰宇記李宗諤圖經王曾九域圖志皆曰長興著姓二曰錢曰胥胥姓攷之古今史傳圖志系譜在吳興者無一人焉豈傳寫筆誤乎
賢貴事實上
陳朝帝冑
陳高祖武皇帝諱霸先吳興長城下箬里人姓陳氏漢太丘長實之後也六世孫達永嘉南遷為長城令悅其山水遂家焉嘗謂所親曰此地山川秀麗當有王者興焉二百年後我子孫必鍾斯運達生康為丞相掾咸和中土斷故為長城人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書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騎常侍高高生懷安令詠詠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皇考文纘帝少俶儻有大志長於謀略意氣雄傑不事生產及長涉獵史籍好讀兵書明緯侯孤虛遯甲之術多武藝明達果斷為當時推服身長七尺五寸日角龍顏垂手過膝嘗遊義興館於許氏夢天開數丈有四人朱衣捧日而至納之帝口及覺腹內猶熱帝心獨喜帝嘗獨坐堂室有神光之異梁新喻侯蕭映為廣州刺史常以為中兵參軍尋轉為高安太守以交州李賁僭稱天子映遣帝平之梁武嘉焉即除直閣將軍太清二年侯景反乃率眾赴援遂受梁禪即位後改梁太清二年為永定元年國號陳在位二年崩年五十七帝雄武多英略性甚仁愛及居阿衡性崇寬簡雅尚儉素常膳不過數品私饗曲宴皆瓦器(虫奉)盤肴核庶羞裁令充足不為虛費初平侯景及立景帝子女玉帛皆班將士其充闈房者衣不重采飾無金翠聲樂不列於前踐祚之後彌厲恭儉故能隆功茂德光於江左
世祖文皇帝諱蒨始興昭烈王之長子也少沈敏有識量美容儀留意經史武帝甚愛之常稱吾家英秀梁太清初帝夢兩日鬥一大一小大者光滅墜地色正黃其大如斗帝三分取一懷之武帝崩即位改元天嘉在位七年崩帝起自布衣知百姓疾苦國家資用務從儉約妙識真偽下不容姦一夜內刺閨取外事分判者前後相續每雞人伺漏傳籤於殿中者令投籤於階石上鎗然有聲云吾雖得眠亦令驚覺其自強如此
廢帝諱伯宗文帝嫡長子也文帝崩即位改元光文帝柔弱無人君之器在位三年廢
高宗孝宣皇帝諱頊始興昭烈皇第二子也生有赤色滿室少寬容多智略及長美容儀身長八尺二寸垂手過膝有勇力善騎射廢帝廢即位改元太建在位十四年崩帝之在田本有恢弘之度及居尊位實允天人之應於時國步初弭瘡痍未復淮南之地並入於齊帝志復舊境意反侵地強弱之形理則懸絕犯斯不韙適足為禽及周兵滅齊乘勝而舉略地還至江際自此懼矣後主諱叔寶宣帝嫡長子也宣帝崩即位改元至德在位七年降隋 【 以上陳朝五主共三十三年】
衡陽獻王昌字敬業武帝第六子也昌容貌偉麗神情秀朗雅性聰辨明習政事讀書一覽便誦明於義理剖析如流
南陽忠壯王休光武帝母弟也子曇朗孫方慶襲封
始興昭烈王道談武帝兄也仕梁為東宮直閣將軍侯景之亂援臺中流矢卒生文帝及宣帝
鄱陽王伯山字靜之文帝第三子也偉容儀舉止嫺雅喜慍不形於色性寬厚又於諸王最長後主深敬重之每朝廷有冠婚饗宴恆為使主及遭所主憂居喪以孝聞後主謂群臣曰鄱陽王至性可嘉
始興王伯茂 新安王伯固 晉安王伯恭 衡陽王伯信 廬陵王伯仁 江夏王伯義 武陵王伯禮 永陽王伯智 桂陽王伯謀 【 以上文帝諸王文帝十三男一人為廢帝二人早卒封王者十人】
岳陽王叔謹字子敬宣帝第十六子也少聰敏十歲能屬文出為湘州刺史加都督及隋師濟江清和公楊素兵下荊州遣將龐暉略地至湘州叔慎遣人許奉降書於龐暉叔謹伏甲待之暉入伏兵發縛暉以徇皆斬之
始興王叔陵 豫章王叔英 長沙王叔堅 建安王叔卿 宜都王叔明 河東王叔獻 新蔡王叔齊 晉熙王叔文 淮南王叔彪 始興王叔重 尋陽王叔儼 義陽王叔達 巴山王叔雄 武昌王叔虞 湘東王叔平 臨賀王叔敖 陽山王叔宣 西陽王叔穆 南安王叔儉 南郡王叔澄 沅陵王叔興 岳山王叔韶 新興王叔純 巴東王叔謨 臨海王叔顯 新會王叔坦 新寧王叔隆 新昌王叔榮 太原王叔匡 【 以上宣帝諸王宣帝四十二男一人為後主八人未及封三子早卒無名封王者三十人】
太子深 吳興王允 南平王嶷 永嘉王彥 南海王虔 信義王祇 邵陵王兢 會稽王莊 東陽王恮 吳郡王藩 錢塘王恬 【 以上後主諸王後主二十二男十一人未及封太子諸王十一人】 永脩侯擬 【 本傳武帝疏屬】
右陳朝帝冑 【 並見南史】
歷代后妃
后
宋明宣沈太后吳興統記云武康人沈氏為文帝美人生明帝為婕妤明帝即位追尊皇大后按本傳諱容姬不知何許人諡曰宣統記必有據
梁文宣阮太后吳興統記云武康人阮氏梁典云后本姓石氏諱令嬴父靈寶寓居武康后有美色武帝拜修容賜姓阮氏元帝即位追崇文宣太后梁陳故事武康阮公谿石靈寶上虞人嘗寓居其女有姝色天監元年送為露乘轉女采及生元帝拜修容賜姓阮拜靈寶為朝請時人名其所居谿曰阮公谿靈寶以承聖二年封武康侯谿有大青石俗謂之美人石今存按南史本傳云會稽餘姚人在孕夢龍罩其床生元帝父靈寶武康縣侯寓居武康信矣
陳武昭錢皇后長城人父曰仲方武帝先娶后早卒及武帝即位追尊曰昭皇后南史陳紀永定元年武帝即位追尊前夫人錢氏為昭皇后陵曰嘉陵章皇后傳云武帝先娶同郡錢仲方女早卒後乃聘后舊圖經云嘉陵在縣北五里陳高祖錢皇后陵也而統記乃云陳高祖追尊皇妣錢氏為昭皇后舊編云其誤又謂嘉陵為高祖母錢氏其失甚矣按陳紀辛巳追尊皇考曰景皇帝廟號太祖皇妣董氏太夫人曰安皇后前夫人錢氏為昭皇后癸未尊景帝陵曰瑞陵昭皇后陵曰嘉陵遂承上皇妣字以致此誤殊不知既以母為太夫人妻為前夫人分陵為二辭意明甚又章后傳述武帝先娶錢氏其不思亦甚矣
陳武宣章皇后南史本傳諱要兒烏程人亦姓鈕父景明幼為章氏所養因改焉后母蘇氏嘗遇一道人以龜與之光彩五色曰三年有徵及期后生而紫光照室因失龜所在后少聰慧美容儀手爪長五寸並紅白每有期功之服則一爪先折善書計能誦詩及楚詞武帝聘后為夫人後永定元年即位立為皇后武帝崩定策立文帝及即位尊為皇太后宮曰慈訓廢帝即位為太皇太后光大二年下令黜廢帝命宣帝嗣立太建二年崩諡曰宣
陳文帝沈皇后南史本傳諱妙容武康人父法深梁大同中歸文帝文帝為吳興太守屬侯景作亂帝與后悉為景所收及景平高祖踐祚永定元年后為臨川王妃文帝即位為皇后廢帝即位尊為皇太后宮曰安德陳後主沈皇后南史本傳諱婺華武康人父君理母即武帝女會稽穆公主早卒后尚幼而毀瘠過甚為皇太子妃後主即位為皇后后性端靜有識量寡嗜慾聰明強記獵涉經史工書翰父君理卒居憂處別殿哀毀踰禮時張貴妃有寵后澹然未嘗有所忌怨身居儉約衣服無錦繡之飾惟尋閱圖史及釋典為事遇歲旱自暴而誦經應時雨降數上書諫後主
唐代宗睿真沈皇后唐書本傳吳興人開元末以良家子入東宮太子以賜廣平王實生德宗天寶亂失后所在代宗立以德宗為皇太子詔訪后存亡不能得德宗即位乃先下詔贈后曾祖士衡太保祖介福太傅父易直太師弟易良司空易直子震太尉一日封拜百二十七人詔制皆錦翠池飾以廄馬負載賜其家建中元年乃具冊前上皇太后尊號分遣諸沈行州縣物色咨訪故中官高力士女頗能言禁中事年狀差如后於是迎還上陽宮馳以聞帝喜群臣皆賀力士子知非是具言其情詔貸之帝謂左右吾寧受百罔冀得一真於是自謂太后者數矣及索驗皆辭窮終帝世無聞焉
以上后七人
妃
陳宣帝妃錢氏南史后妃傳云吳興人宣帝居鄉里先娶錢氏及即位拜貴妃甚有寵
陳宣帝妃吳氏統記云吳興人生武成公主後主即位尊為太妃
隋煬帝妃陳氏統記云陳後主第四女母高昭儀封廣德公主
唐太宗賢妃徐氏唐書本傳太宗賢妃徐惠湖州長城人生五月能言四歲通論語時八歲自曉屬文父孝德嘗試使擬離騷為小山篇曰仰幽巖而流盼擬桂枝以凝望將千齡兮此遇荃何為兮獨往孝德大驚知不可掩於是所論遂盛傳太宗聞之召為才人手未嘗廢卷而辭致瞻蔚文無淹思帝益禮顧擢孝德水部員外郎惠再遷充容貞觀末數調兵討定四夷稍稍治宮室百姓勞怨惠上疏極諫且言地廣者非常安之術人勞者乃易亂之符又言有道之君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身技巧為喪國斤斧珠玉為蕩心酖毒復為詩連珠以見意永徽元年卒年二十四贈賢妃陪葬昭陵石室惠之弟齊聃齊聃之子堅皆以學聞女弟為高宗婕妤亦有文藻世以擬漢班氏
以上妃四人
嬪
隋秦王嬪陳氏統記云陳後主第五女長興人謝昭儀生封臨成公主 【 原本統記云長興人】
嬪一人
夫人
隋文帝夫人陳氏統記云長城人宣帝第十四女母施氏太妃後主封寧遠長公主
隋文帝弘政夫人陳氏統記云長城人宣帝第二十四女母曾美人即後主之妹封臨川長公主按南史隋文帝宣華夫人陳氏陳宣帝女也性聰慧姿貌無雙不言第幾女未知孰是
以上夫人二人
婕妤
唐高宗婕妤徐氏唐太宗賢妃惠妹也賢妃傳云弟齊(日冉)齊(日冉)子堅皆以學聞女弟為高宗婕妤亦有文藻世以擬漢班氏徐齊(日冉)傳云長城人也子堅姊為太宗充容仲為高宗婕妤恥以恩進統記作太宗婕妤誤矣
婕妤一人
淑媛
梁武帝淑媛吳氏統記云長城人東昏侯宮人入侍梁王生南昌王綜南史豫章王綜母吳淑媛在齊東昏侯宮人及得幸於武帝七月而生綜
淑媛一人
太妃
晉宣帝太妃施氏統記云安吉人生寧遠公主位太妃
太妃一人
右歷代后妃妃嬪自唐徐氏有傳外餘雖有雜出諸傳者始末不詳統記之言當有證今並登載
漢人
錢林字元茂彭祖四十三代孫也漢建平中為諫議大夫元始中王莽專政來隱於平望鄉陂門里梓山東造封村穿港開陌俾水陸交通層屋背山高門面水疏桐映井密竹臨池松桂傳芳芝蘭送馥洲渚園林幽遠蒙密林居其中名利不干子孫因家焉
沈戎南史云初為九江從事說降劇賊尹良光武封為海昏侯辭不就徙居會稽烏程縣餘不鄉遂家焉戎後為述善侯葬金鵝山宋元嘉三年戎八代孫司空慶之吏部尚書曇慶五兵尚書懷明左光祿大夫孟頫等奏請過江捨祖宅為寺文帝以為述善侯有功於人同懷其德因以懷德名寺
丘騰元和姓纂云平帝時有丘俊持節安撫江淮屬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吳興烏程王儉姓系云丘騰光武初起義 【 掌故集】 於南陽歷公卿二千石退棲舊鄉乃於先人即改塋與其弟子築城而居吳興統記云大司馬丘騰墓在烏程縣南六里又列於儒學類
錢讓字德高彭祖五十代孫也吳郡烏程人時吳郡太守薛固為法吏所枉下獄付廷尉乃攜同郡婁縣卞崇詣闕稱冤廷尉囚讓等以兵人圍守苦毒備至讓恬然自若枉聲彌厲天子聞而奇之赦固之罪累遷散騎常侍廣陵太守鎮東大將軍都督九江諸軍事遷徐兗二州刺史封富春侯食邑五千戶卒年六十二贈富春公諡曰哀天子素車臨弔哀慟給兵吏二十人加威儀還葬本鄉賜錢十萬黃金百鎰錦被十張與讓母趙氏統記云墓在長興縣西五里又云謝承後漢書云桓帝時也
費汎費府君碑云字仲慮此邦之人也其先季文為魯大夫有功封費因氏為姓秦項兵起避地於此遂留家焉府君以孝友至行聞於鄉邑仕更郡右謇諤質直在公履法察孝廉除郎中屯騎司馬遷蕭令視民如子先教後罰在仕九年百姓移風苛慝不作姦寇不發慶增怨銷推讓道生三年不斷獄禎祥感應時沛有蝗獨不入界由此顯名國以上聞朝廷嘉諸拜梁相二子鳳由宰府至堂邑令政九江太守
費鳳字伯簫梁相之元子言不失典術行不越矩度踐郡右職三貢獻計辟州試部忠以衛上漢安二年吳郡太守東海君以君有委蛇之節自公之操年三十一舉孝廉拜郎中除陳國新平長後宰堂邑熹平六年七月卒鳳退巳進弟不營榮祿祖業良田畝直一金推與弟息行儀高郡
沈瑜沈儀統記云烏程人也俱少有至行瑜十歲儀九歲而父亡居喪毀瘠過於成人外祖會稽盛孝章名士也每撫慰之曰汝並黃中英爽終成奇器何遽逾制自取滅性耶瑜早卒儀篤學有雅才以儒素自業時海內大亂經術廢弛士少全行而儀淳深隱默守道不移州府禮請二府交辟公車並召不屈以壽終續圖經曰當漢末未置郡烏程縣提封稍廣沈氏所居餘不鄉屬今之德清今繫烏程則失實附德清則難以預名故載之於郡
許頤統記云故鄣人也頤父患惡疾醫曰啖人肉可差頤即割兩股為羹以遺父月餘果差刺史周澤奏旌表門閭
右漢人漢末置郡特有烏程故鄣縣而已故名賢見於諸史者沈瑜沈儀曰烏程人許頤曰故鄣人沈戎曰會稽烏程人錢讓曰吳郡烏程人者自秦以來烏程屬會稽永建以後始析會稽為吳郡烏程屬焉讓永建以後人也錢林居梓山今梓山在長興費汎曰此邦之人者汎鳳父子共有三豐碑舊在烏程界村落歐陽公集古錄等書俱錄碑今在墨妙亭洪氏隸釋云在吳興校官廳壁誤也碑在本郡汛鳳為本郡之人信矣統記又載鈕姓馥充沖皆為關內侯綽荊青三州刺史衡九真太守詳富春侯出王儉姓系沈姓彥荊州刺史霸太山太守裕丹陽太守出沈氏先賢傳立聰交趾太守昭陽羨令姚祗日南太守施咸魏郡太守俱漢時人今故附見又舊經諸書多以隸烏程抑不攷漢之烏程尚兼長城武康界況德清歸安又續分者乎今故以時代為別
吳人
吾粲吳志云字孔休吳郡烏程人也孫河為縣長粲為小吏河深奇之河後為將軍得自選長史表粲為曲阿丞遷為長吏治有名蹟雖起孤微與同郡陸遜卜靜等比肩齊聲矣孫權為車騎將軍召為主簿出為山陰令還為參軍校尉黃武元年與呂範賀齊等俱以舟師拒魏將曹休於河口值天大風諸船綆紲斷絕漂沒著岸為魏軍所獲或覆沒沈溺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緣號呼他吏士恐船傾沒以戈矛撞擊不受粲與黃淵獨全船人承取之左右以為船重必敗粲曰船敗當俱死耳人窮奈何棄之粲淵所活者百餘人遷太子太傅遭二宮之變抗言執正明嫡庶之分欲使魯王霸出駐夏口遣楊竺不得在都邑又數以消息語陸遜令時駐武昌連表諫諍由此為霸竺等所譖害續圖經曰粲孫權時人未置郡故自寶鼎二年以前皆載於郡以後事並見吳志
徐詳字子明烏程人孫權為車騎將軍召與是儀胡綜俱典軍國密事魏拜權為吳王詳為亭侯吳志評曰是儀徐詳胡綜皆孫權之時幹興事業者也儀清恪正素詳數通使命綜文采才用各見信任譬之廣廈其榱椽之佐乎
朱治字君理丹陽故鄣人也勸策還平江東黃武元年封毘陵侯領郡如故二年拜安國將軍金印紫綬徙封故鄣權歷位上將及為吳王治每進見權常親迎執版交拜饗宴贈賜恩敬特隆至從行吏皆得奉贄私覿其見異如此權常歎治憂勤王事性儉約雖在富貴車服惟供事權優異之自令督軍御史典屬城文書治領四縣租稅而已是時丹陽深地頻有姦叛治亦以年向老思戀土風自表屯故鄣鎮撫山越諸父老故人莫不詣門治皆引進與共飲宴鄉黨以為榮在故鄣歲餘還吳黃武三年卒
朱才字君業治之子也為人精敏善騎射權愛異之常侍從游戲少以父任為武衛校尉領兵隨從征伐屢有功捷本部議者以才少處榮貴未留意於鄉黨才乃數曰我初為將謂跨馬陷敵當身履鋒足以揚名不知鄉黨復追跡其舉措乎於是更折節為恭留意賓客輕財尚義施不望報又學兵法名聲始聞於遠近
朱然字義封治姊之子本姓施氏年十九後為山陰令加折衝校尉督五縣權奇其能分丹陽為臨川郡然為太守授兵一千人會山賊起然平討旬月而定呂蒙病篤權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蒙對曰朱然膽守有餘愚以為可任蒙卒權假然節鎮江陵黃武元年劉備舉兵攻宜都然督五千人與陸遜并力拒備別攻破備然前鋒斷其後道備遂破走拜征北將軍封永安侯然長不盈七尺氣候分明內行修潔其所文采惟施軍器餘皆質素終日欽欽常在戰場臨急膽定尤過絕人雖世無事每朝夕嚴鼓兵在營者咸行裝就隊以此玩敵使不知所備故出輒有功諸葛瑾子融步騭子協雖各襲任權時復使然總為大督及陸遜亡功臣名將存者惟然莫與比隆寢疾二年後漸增篤權晝為減膳夜為不寐中使醫藥口食之賜相望於道然每遣使表疾病有息權輒召見口自問訊入賜酒食出送布帛自創業功臣疾病權意之所鍾呂蒙凌統最重然其次矣
朱績字公緒以父任為郎後拜建中都尉叔父才卒績領其兵隨太常潘濬討五谿以膽力稱遷偏將軍營下督領盜賊事持法不傾魯王霸注意交績嘗至其廨就之坐欲與結好績下地住立辭而不當然卒績襲業拜平魏將軍樂鄉督
姚信吳興武康人也深於天文學仕至太常造昕天論計昭王儉姓系云昭字叔明吳黃武中為車騎將軍至歸命侯荒暴迺隱居禺山晉宣帝徵召不起
姚翁仲武康人種瓜灌園以供衣食鄉里崇之號曰長者或有饋遺一無所受不得已而受即轉惠見吳書
右吳人吳寶鼎中始置郡寶鼎以前尚仍漢也故吾粲傳曰吳郡烏程人朱治傳曰丹陽故鄣人漢初平中始分烏程置永安晉太康中改曰武康吳有永安未有武康姚信曰武康人者蓋信為陳姚察之祖察武康人故因仍而言之耳統記又載鈕淑尚書令太史亨零陵太守太史淑中書侍郎丁固會稽郡公沈佃長秋卿姚舊寧浦太守俱吳時人今復附見
晉人
吳商吳興故鄣人字彥聲太康三年分故鄣立長城縣因為長城人學通五經百氏徵為東宮校書郎四方學者擔簦負笈不可勝數時人服焉歷官至侍中見統記王談晉書云吳興烏程人也年十歲父為鄰人竇度所殺談陰有復讎志而懼為度所疑寸刃不畜日夜伺度未得至年十八乃密巿利鍤陽若耕鋤者度常乘船出入經一橋下談伺度行還伏草中度既過談於橋上以鍤斬之應手而死既而歸罪有司太守孔巖義其孝勇列上宥之巖諸子為孫恩所殺無嗣談乃移居會稽修理巖父子墳墓盡其心力後太守孔欽奇其義行元興三年舉談為孝廉時人稱其得人談不應召終於家
潘綜吳興烏程人也孫恩之亂妖黨攻破村邑綜與父驃共走避賊驃年老行遲賊轉逼驃驃語綜我不能去汝走可脫幸勿俱死驃困乏坐地綜迎賊叩頭曰父年老乞賜生命賊至驃亦請賊曰兒年少自能走今為老子不去老子不惜死乞活此兒賊因斫驃綜抱父於膝下賊斫綜頭面凡四創綜當時悶絕有一賊從旁來相謂曰卿欲舉大事此兒以死救父云何可殺殺孝子不祥賊乃止父子並得免鄉人祕書監之系祖廷尉沈赤黔以綜異行薦補左戶令史除遂昌長歲滿還家太守王韶之臨郡發教列上州臺陳其行跡及將行設祖道贈以四言詩元嘉四年有司奏改其里為純孝里蠲收租布三世
沈勁字世堅吳興武康人也父充為部曲將吳儒所殺勁當坐誅鄉人錢舉匿之得免其後竟殺讎人勁少有節操哀父死於非義志欲立勳以雪先恥年三十餘以刑家不得仕進郡將王胡之深異之及遷北平將軍司州刺史將鎮洛陽上疏曰吳興男子沈勁清操著於鄉邦貞固足以幹事且臣今求之武士故吳興人最多若令勁參臣府事者郡人既悅義附亦眾詔聽之勁既應命胡之以疾病解職升平中慕容恪侵逼山陵時冠軍將軍陳祐守洛陽眾過二千勁自表求助祐效力因以勁補冠軍長史令自募壯士得千餘人以助祐擊賊頻以寡制眾而糧盡援絕祐懼不能保全會賊寇許昌祐因以救許昌為名興寧二年留勁以五百人守城祐率眾而東會許昌已沒祐因奔崖塢勁志欲致命欣獲死所尋為恪所攻城陷被執神氣自若恪奇而將宥之其中軍將軍慕容虔曰勁雖奇士觀其志度終不為人用今若赦之必為後患遂遇害恪還從容言於慕容暉曰前平廣固不能濟群黎今定洛陽而殺沈勁實有媿於四海朝廷聞而嘉之贈東陽太守子赤黔為大長秋赤黔子叔任義熙中為益州刺史
沈警字世明惇篤有行業後將軍謝安命為參軍甚相欽異警內足於財為東南豪士無進仕意謝病歸安固留不止還家積載以素業白娛將軍王恭鎮京口後引為參軍手書勤懇苦相招致不得已而應之尋復謝去沈田子吳興武康人也字敬先後武帝剋京口進平建業參鎮軍事封營道縣五等侯義熙十二年武帝北伐田子與順陽太守傅宏之各領別軍從武陽入屯據青泥姚泓將自禦大軍慮田子襲其後欲先平田子然後傾國東出乃率步騎數萬奄至青泥田子本為疑兵所領裁數百欲擊之傅宏之曰彼眾我寡難可與敵田子曰師貴用奇不必在眾宏之猶固執田子曰眾寡相傾勢不兩立若使賊圍既固人情喪沮事便去矣及其未整薄之必剋所謂先人有奪人之志也便獨率所領鼓譟而進賊合圍數重田子乃棄糧毀舍躬勒士卒前後奮擊賊眾一時潰散所殺萬餘人得泓偽乘輿服御武帝表言其狀長安既平武帝讌於文昌殿舉酒賜田子曰咸陽之平卿之功也即以咸陽相賞即授咸陽始平二郡太守
沈林子字敬士田子弟林子少有大度年數歲隨王父在京口王恭見而奇之曰此兒王子師之流也嘗與貴人共見遺寶咸爭趨之林子直去不顧年廿三遇家禍既門陷妖黨兄弟並應從誅而沈預家甚富強志相陷滅林子兄弟沈伏山澤無所投厝會孫恩屢出會稽武帝致討林子乃自歸陳情率老弱歸罪請命乃流涕哽咽三軍為之感動帝甚奇之乃載以別船遂盡室移京口帝分宅給焉林子博覽眾書留心文義從剋京口進平東邑時年十八身長七尺五寸沈預慮林子為害常披甲持戈至是林子與兄田子還東報讎五月夏節日至預正大集會弟子盈堂林子兄弟挺身直入斬預首男女無論長幼悉屠之以預首祭父祖墓武帝伐姚泓參征西將軍事林子禦之連戰皆捷帝至閿鄉姚泓埽境內兵屯嶢柳時田子自武關北入屯軍藍田泓自率大眾攻之帝慮眾寡不敵遣林子步自秦嶺以相接援比至泓已破走田子欲窮追進取長安林子止之曰往取長安如指掌爾復剋賊城便為獨平一國不賞之功也田子乃止林子威震關中豪右望風請附帝以林子田子綏略有方頻賜書(褎去禾改矛)美時武帝以方隅未靖復欲親戎林子固諫帝答曰吾轍當不復自行帝踐位以佐命功封漢壽縣伯固讓不許永初二年卒
丘昂晉書云昂字公表吳興人家貧好學不暇就業乃織畚以自給將至餼舍值鄰人盜刀潛步自匿專心儒行與其弟給事中夷太守矩並以孝行著名當時謂之三丘
吳慶之晉書云慶之字文悅吳興烏程人也江夏王義恭召為西曹書佐不就義恭被誅慶之不肯仕終身蔬食後王蘊為吳興太守召為功曹亦不就
右晉人晉太康中始改永安為武康故沈勁沈田子傳曰武康人其他賢貴自姚沈丘鈕錢之著姓者附見各姓之下外有殷姓太子太傅迪始興王師上黨都尉躋丹陽尹融吳興太守康吳姓征虜將軍綜黃門侍郎楷多見統記諸書
宋人
孫法宗南史云一名宗之吳興人也父隨孫恩入海澨被害屍骸不收母兄並餓死法宗年小流迸至十六方得還單身勤苦霜行草宿營辦棺槨造立冢墓葬送母兄儉而中禮以父屍不測入海尋求聞世閒論是至親以血瀝骨當悉凝浸乃操刀沿海見枯體則割肉灌血如此十餘年臂脛無完皮血肉枯竭終不能逢遂縗絰終身常居墓所山禽野獸皆悉馴附每(上鹿下囷)鹿觸網必解放之償以錢物後忽苦頭創夜有女人至曰我是天使來相謝行創本不關善人使者遠相及取牛鼻煮傅之即驗一傅便差一境賴之終身不娶饋遺無所受以後事並見南史
丘傑字偉跱吳興烏程人也十四遭喪以熟菜有味不嘗於口歲餘忽夢見母曰死止是分別耳何事乃爾荼苦汝噉生菜遇蝦蟆毒靈床前有三丸藥可取服之傑驚起果得甌甌中有藥服之下蚪子數升丘氏世保此甌大明七年災火焚失之
張敷吳興故鄣人也生而母歿年十許歲求母遺物而散施已盡惟一畫肩乃緘錄之每至感思輒開篋涕泗好讀道書能屬文高祖見而奇之以為世子中軍參軍數見引接
沈懷文字思明吳興武康人也祖寂晉光祿勳父宣新安太守懷文少好玄理善為文章為楚昭王二妃記見稱於世為江夏王義恭東閣祭酒丁父憂新安郡送故豐厚奉終禮畢餘悉班之親戚一無所留武帝聞而嘉之賜奴婢六人大明中人為侍中時游幸無度太后六宮常乘副車在後懷文與王景文每諫不宜亟出後因從坐松樹下風雨甚驟景文曰卿可以言矣懷文曰獨言無繼宜相與陳之江智深臥草側亦謂之善俄而被召俱入雉場懷文曰風雨如此非聖人所宜景文又曰懷文所啟宜從智深未及有言上方注弩作色曰卿欲效顏竣耶又曰顏竣小子恨不得鞭其面上每宴集在坐者咸令沈醉懷文素不飲酒又不好戲上謂故欲異己謝莊嘗戒懷文曰卿每與人異亦何可久懷文曰吾少來如此豈可一朝而變非欲異物性之所不能耳懷文三子淡深沖
沈沖字景綽涉獵文義仕宋歷位撫軍正佐兼記室及父懷文得罪被繫沖兄弟行謝情哀貌苦見之者傷之沖與兄淡深名譽有優劣世號為腰鼓兄弟淡深並歷御史中丞兄弟三人皆為司直晉宋所未有也中丞按裁之職被惡者多結怨永明中深彈吳興太守袁彖建武中彖從弟昴為中丞到官數日奏彈深子續父在僦白幰車免官禁錮沖母孔氏在東鄰家失火疑為人所焚熱大呼曰我三兒皆作御史中丞與人豈有善者方恐肌分骨散何但焚如
沈曇慶懷文從父兄也父發員外散騎侍郎曇慶仕宋位尚書左丞時歲有水旱曇慶議立常平倉以救人急文帝納其言而事不行曇慶謹實清正所蒞有稱績常謂子弟曰吾處世無才能惟作大老子耳世以長者稱之卒於祠部尚書
沈叔任吳興武康人赤黔子也少有幹質朱齡石伐蜀為齡石建威府司馬平蜀之功亞於元帥以功封新寧縣男後拜益州刺史卒子演之
沈演之年十一尚書僕射劉柳見而奇之曰此童終為令器沈氏家世為將而演之折節好學日讀老子百遍以義理業尚知名襲父別爵吉陽縣五等侯舉秀才為嘉興令有能名元嘉中加侍中上欲伐林邑朝臣多不同惟廣州刺史陸微與演之贊成上意及林邑平賜群臣黃金生口銅器等物演之所得偏多上謂曰廟堂之謀卿參其力平此遠夷未足多建第上清舊都鳴鑾東岱不憂山河之不開也性好舉才申濟屈滯而謙約自持帝賜女伎不受暴卒文帝痛惜贈金紫大夫諡曰貞子睦位黃門侍郎演之兄子坦之仕齊為都官郎坦之子顗
沈顗字處黔幼清靜有志行慕黃叔度徐孺子之為人讀書不為章句著述不尚浮華常獨處一室人罕見其面從叔勃貴顯每還吳興賓客填謁顗不至其門勃就之顗送迎不越閫勃歎曰吾乃今知貴不如賤也顗內行甚修事母兄孝友兄昂一名顒亦退素以家貧仕為始安令兄弟不能相離相隨之任顗素不事家產及昂卒逢齊末兵荒與家人并日而食或有饋其粱肉者閉門不受唯采蓴荇根供食以樵采自資怡然不改其樂沈憲演之從祖弟子也祖說道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父璞之北中郎將參軍憲少有幹局為駕部郎宋明帝與憲恭謂曰卿廣州剌史才也補烏程令甚著政績太守褚彥回歎美以為方員可施少府管掌煩冗材幹者並更其職憲以吏能累遷少府卿武陵王曄為會稽以憲為左軍司馬齊高帝以山陰戶眾欲分為兩縣武帝啟曰縣豈不可御但用不得人耳乃以憲帶山陰令政聲大著孔珪請假東歸謂人曰沈令料事特有天才
沈麟士字彥順吳興武康人也祖膺期晉大中大夫父虔之宋樂安令麟士幼而俊敏年七歲聽叔父岳言玄賓散言無所遺失岳撫其肩曰若斯文不絕其在爾乎及長博通經史存高尚之志親亡居喪盡禮服闋忌日輒流涕彌旬居貧織簾誦書口手不絕鄉里號為織簾先生嘗為人作竹誤傷手便流淚而還同作者謂曰此不足損何至涕零答曰此本不痛但遺體毀傷感而悲耳嘗行路鄰人認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耶即跣而反鄰人得屐送前者還之麟士曰非卿屐耶笑而受之宋元嘉末文帝令僕射何尚之鈔撰五經訪舉學士縣以麟士應選不得已至都尚之深相接及至尚之謂子偃曰山藪故多奇士沈麟士黃叔度之流也豈可澂清淆濁邪汝師之隱居餘不鄉吳羌山講經教授從學士數十百人各營屋宇依止其側時人為之語曰吳羌山中有賢士開門教授居成巿麟士重陸機連珠每為諸生講之征北張永為吳興請麟士入郡麟士聞郡後堂有好山水即戴安道游吳興因古墓為山池欲一觀之乃往停數月永欲請為功曹麟士曰明府德履沖素留心山谷是以被褐負杖忘其疾病必欲飾渾沌以蛾眉冠越客以文冕走雖不敏請附高節有蹈東海死耳不忍受此黥劓永乃止麟士無所營求以篤學為務恆憑素几鼓素琴不為新聲負薪汲水并日而食守操終老讀書不倦遭火燒書數千卷年過八十耳目猶聰手鈔寫火下細字書復成二三千卷滿數十篋時人以為養身靜默所致製墨蝶賦以寄意著周易兩繫莊子內篇訓注易經禮記春秋尚書論語孝經喪服老子要略數十卷梁天監中卒於家年八十五以楊王孫皇甫謐深達生死而終禮矯俗乃自為終制遺令氣絕剔被取三幅布以覆屍及歛仍移布於屍下以為歛服反被左右兩際以周上不覆製覆被不須沐浴含珠以本裙衫先著(糸夸)凡二服上加單衣幅巾屐枕棺中惟依此既殯不復立靈座四節及祥權鋪地子地以設元酒之奠人家相承漆棺今不復爾亦不須旐成服後即葬作冢令小後祔更作小冢於殯合葬非古也葬不須聚士成墳使上與地平王祥終制亦爾葬不須(車需)車靈舫魌頭也不得朝夕下食祭奠之法至於葬唯清水一杯子彝奉而行之州鄉皆稱歎焉
沈道虔吳興武康人也少仁愛好老易居縣北石山下孫恩亂後饑荒縣令庾肅之迎出縣南廢頭里為立宅臨谿有山水可玩時復還石山精廬與孤兄子其釜庾之資困不改節受琴於戴達王敬弘深貴重之郡州府凡十二命皆不就有人竊其園菜外還見之仍自逃隱待竊者去後乃出人有拔屋後大筍令人止之曰惜此筍欲令成林更有佳者相與乃令人買大筍送與之盜者慚不取道虔使置其門內而還常以捃拾自資同捃者或爭穟道虔諫之不止悉以其所得與之爭者媿恧後每事輒云勿令居士知
沈慶之字弘光吳興武康人少有志力晉末孫恩作亂使其眾寇武康慶之未冠隨鄉族擊之屢捷由是以勇聞元嘉十九年雍州刺史劉道產卒郡蠻大動征西司馬朱修之討蠻失利以慶之為建威將軍率眾助修之失律下獄慶之專將進討大破緣沔諸蠻後為孝武撫軍中兵參軍孝武以本號為雍州隨府西上征蠻寇屢有功還都復為廣陵王誕北中郎中兵參軍加建威將軍南濟陰太守雍州蠻又為寇慶之以將軍太守復隨王誕入沔伐沔北諸山蠻大破之威震諸山群蠻皆稽顙慶之患頭風好著狐皮帽群蠻惡之號曰蒼頭公每見慶之軍輒畏懼曰蒼頭公已復來矣慶之引軍出前後破降甚眾又討犬羊諸山蠻緣險作重城施門櫓甚峻慶之連營山下營中開門相通又令諸軍各穿池於營內朝夕不外汲兼以備蠻之火頃之風甚蠻夜下山人提一炬燒營火至輒以池水灌滅之蠻被圍守日久並飢乏自後稍出歸慶之前後所獲蠻並移都下以為營戶二十七年遷太子步兵校尉其年文帝將北侵慶之諫曰道濟再行無功彥之失利而反今料王玄謨等未踰兩將恐重辱王師上曰王師再屈別有所由道濟養寇自資彥之中途痰動虜所恃唯馬夏水浩大泛舟濟河碻磝必走滑臺小戍易可覆拔剋此二戍館穀弔人武牢洛陽自然不固慶之固陳不可時丹陽尹徐湛之吏部尚書江湛並在座上使湛之等難慶之慶之曰為國譬如家耕當問奴織當問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上大笑及軍行慶之副玄謨進圍滑臺慶之與蕭斌留守碻磝仍領斌輔國司馬玄謨攻滑臺積旬不拔魏太武大軍南向斌遣慶之將五千人救玄謨慶之曰少軍輕往必無益也會玄謨退還斌將斬之慶之諫乃止蕭斌以前驅敗績欲絕死固碻磝慶之以為不可會制使至不許退諸將並謂宜留斌復問計於慶之慶之曰閫外之事將所得專制從遠來事勢已異節下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空議何施斌及坐者皆笑曰沈公乃更學問慶之厲聲曰眾人雖見古今不如下官耳學也玄謨自以退敗求戍碻磝斌乃還歷城申坦垣護之共據清口慶之奔驛馳歸二十九年師復行慶之固諫不從以立議不同不使北出慶之居清明門外有宅四所室宇甚麗又有園舍在婁湖慶之一夜攜子孫徙居之以宅還官悉移親戚中表於婁湖列門同閈焉廣開田園之業每指地語人曰錢盡在此中興身享大國家素富厚產業累萬金奴僮千計再獻錢千萬穀萬斛以始興封優近求改封南海郡不許伎妾十數人並美容工藝慶之優游無事盡意歡愉自非朝賀不出門每從游幸及校獵據鞍陵厲不異少壯太子妃上孝武金鏤七箸及盂杓上以賜慶之曰觴酌之賜宜以大夫為先也上嘗歡飲普令群臣賦詩慶之麤有口辨手不知書每將署事輒恨眼不識字上逼令作詩慶之曰臣不知書請口受師伯上令顏師伯執筆慶之於口受之曰微生遇多幸得逢聖運昌朽老筋力盡徒步還南岡辭榮此聖世何媿張子房上甚悅眾坐並稱其辭意之美前廢帝即位加慶之几杖給三望車一乘慶之每朝賀常乘豬鼻無幰車左右從者不過三五騎履行田園每農桑劇日無人從行遇之者不知三公也及加三望車謂人曰我每游履田園有人時與馬成三無人則與馬成二今乘此車安所之乎及賜几杖並固讓柳元景顏師伯嘗詣慶之會其游田元景等鳴笳列卒滿道慶之獨與左右一人在田見之悄然改容曰夫貧賤不可居富貴亦難守吾與諸公並出貧賤因時際會榮貴至此唯當共思損挹之事老子八十之年目見成敗者已多諸君炫此車服欲何為乎於是插杖而芸不為之顧元景等徹侍褰裳從之慶之乃與相對為歡慶之既通貴鄉里耆舊素輕慶之者後見皆膝行而前慶之曰是故昔時沈公廢帝狂悖無道慶之猶盡言諫諍乃遣其從子攸之齎藥賜死時年八十慶之群從姻戚由慶之在列位者數十人長子文叔位侍中慶之之死不肯飲藥攸之以被掩殺之文叔密取其藥藏錄乃飲藥自殺文叔子昭明位祕書郎聞父死曰何忍獨生亦自縊死
沈昭略字茂隆昭明之弟也永元中與叔父文季俱被召入華林省茹法珍等進藥酒昭略怒罵徐孝嗣曰廢昏立明古今令典宰相無才致有今日以甌投其面曰使為破面鬼死時言笑自若了無懼容徐孝嗣謂曰見卿使人想夏侯太初答曰明府猶憶夏侯便是方寸不能多豁下官見龍逢比干欣然相對霍光脫問明府今日之事何辭答之耶昭略弟昭光聞收兵至家人勸逃去昭光不忍捨母入執母手悲泣遂見殺昭明子曇亮已得逃去聞昭光死乃曰家門屠戮獨用生何為又絕吭而死時人歎其累世孝義
沈文季字仲達文叔弟也以寬雅正直見知位中書郎父慶之遇害諸子見收文叔謂之曰我能死爾能報遂自殺文季揮刀馳馬去收者不能追遂免昇明元年沈攸之反齊高帝加文季冠軍將軍督吳興錢塘軍事初慶之之死也攸之求行至是文季收攸之弟新安太守登之誅其宗族以復舊怨親黨無炊火焉君子以文季能報先恥
丘泉之宋書云泉之吳興烏程人博學有才識著文章一百卷行於代歷龍鄉縣侯吳郡太守
吳逵吳興人也經荒饑疾病闔門死者十有三人逵時亦病篤其喪皆鄉里以葦席裹而埋之逵夫妻既存家極貧窘冬無衣被晝則傭債夜燒磚甓晝夜在山未嘗休止遇毒蟲猛獸輒下道避之期年成七墓十三棺時有贈賻一無所受太守張崇義以羔羊之禮禮焉卒於家南史作吳興烏程人統記云又見宋略
右宋人
齊人
沈昇之南史吳興人也為丹陽尹徐孝嗣故吏謂徐孝嗣曰昇之與君俱有項領之功今一言而二功俱解豈願聞之乎君受恩二祖而更參維新之政以君為反覆人事成則無處逃咎矣昇之草萊百姓言出禍已隨之孰與超然謝病高枕家園則與松柏比操風霜等烈豈不美耶孝嗣改容謝之
丘仲起字子震吳興人也為晉平太守清廉自立褚彥回歎曰目見可欲心不能亂此楊公所以遺子孫也仲起位至廷尉卒
丘冠先字道玄吳興烏程人也少有節義齊永明中位給事中時求使蠕蠕國尚書令王儉言冠先雖名位未升而行義甚重若為行人則蘇武鄭眾之流於是使蠕蠕蠕蠕逼令拜冠先執節不從以刃臨之冠先曰能殺我者蠕蠕也不能以天子使拜戎狄者我也遂見殺武宗以冠先不辱命賜其子雄錢一萬布三千匹
丘靈鞠吳興烏程人也祖系祕書監父道真護軍長史靈鞠少好學善屬文宋孝武殷貴妃亡靈鞠獻挽歌三首雲橫廣階闇霜深高殿寒帝摘句嗟賞褚彥回為吳興太守謂人曰此郡才士唯有丘靈鞠及沈勃耳嘗還東詣司徒褚彥回別彥回不起曰比腳疾更增不復能起靈鞠曰腳疾亦是大事公為一代鼎臣不可復為覆餗其彊切如此武帝即位為通直常侍尋領東觀祭酒靈鞠曰人居官願數遷使我終身為祭酒不恨也著江左文章錄序起太興訖元熙文集行於時子遲
丘遲字希範八歲便屬文靈鞠嘗謂氣骨似我為中書侍郎卒遲辭彩麗逸時有鍾嶸著詩評云范雲婉轉清便如流風回雪遲點綴映媚似落花依草雖取賤文通而秀於敬子其見稱如此
丘仲孚字公信靈鞠從孫也少好學讀書常以中宵鐘鳴為限靈鞠常稱為千里駒也齊永明初為國子生王儉曰東南之美復見丘生為山陰令居職甚有聲稱百姓謠曰二傅沈劉不如一丘前世傅琰父子沈憲劉玄明相繼宰山陰並有政績言仲孚皆過之梁武帝踐祚復為山陰令仲孚長於發摘善適權變吏人敬服號稱神明治為天下第一累遷豫章內史在郡更厲清節頃之終詔贈給事中黃門侍郎喪將還豫章老幼號哭攀送車輪不得前仲孚為左丞撰皇典二十卷南宮故事百卷又撰尚書具事雜儀行於世
丘寂之字德元吳興烏程人年十七為州西曹兼直主簿刺史王彧行夜還前驅巳至而寂之不肯開門曰不奉墨旨彧乃於車中為教然後開彧歎曰不意郅君章近在閣下即轉為主簿專以廉潔御下於時丹陽縣令沈巑之以清廉抵罪寂之聞之曰清吏真不可為也政當處季孟之閒乎
太史叔明吳興烏程人太史慈後也少善莊老兼通孝經論語禮記尤精三玄每講說聽者常五百餘人為國子助教邵陵王綸好其學及出為江州掾叔明之鎮王遷郢州又隨府所至輒講授故江州人士皆傳其學
沈巑之吳興武康人也性疏直為丹徒縣令自以清廉不事左右浸潤日至遂鎖繫尚方歎曰一見天子足矣上召問曰復欲何陳答曰臣坐清所以獲罪上曰清復何以獲罪曰無奉承要人上曰要人為誰巑之以手板四面指曰此赤衣諸賢皆是若臣得更鳴必令清譽日至巑之雖危言上亦不責後知其無罪重除丹陽令入縣界吏人候之謂曰我今重來當以人肝代米不然清名不立
沈瑀字伯瑜吳興武康人也父昶事宋建平王景素景素謀反昶先去之及敗坐繫之獄瑀詣臺陳請得免罪司徒竟陵王子良聞瑀名引為府行參軍領揚州部傳從事時建康令沈徽恃勢豪瑀瑀以法繩之眾憚其強子良甚相知賞雖家事皆以委瑀子良薨瑀復事刺史始安王遙光常使送人丁速而無怨遙光謂使吏曰爾何不學沈瑀所為乃令瑀專知州獄事湖熟縣方山埭高峻冬月公私行旅以為艱明帝使瑀行修之瑀乃開四洪斷行客就作三日便辦揚州書佐私行詐稱州使不肯就作瑀鞭之四十書佐歸訴遙光遙光曰沈瑀必不枉鞭汝覆之果有詐明帝復使瑀築赤山塘所費減材官所量數十萬帝益善之為建德令教人一箇種十五株桑四株柿及梨栗女子丁半之人咸懽悅頃之成林帝即位雲深薦瑀自既陽令擢兼尚書右丞時天下初定陳伯之言瑀既督運輸軍國獲濟帝以為能遷尚書駕部郎兼右丞如故瑀薦族人沈僧隆僧照有吏幹帝並納之以母憂去職起為餘姚令縣大姓虞氏千餘家請謁如巿前後令長莫能絕自瑀到非訟訴無所通以法繩之縣南有豪族數百家子弟縱橫遞相庇蔭厚自封植百姓甚患之瑀召其老者為石頭倉監少者補縣僮皆號泣道路自是權右屏跡瑀初至富吏皆鮮衣美服以自彰別瑀怒曰汝等下縣吏何得自擬貴人悉使著芒履麤布侍立終日足有蹉跌輒加榜棰瑀微時嘗至此鬻瓦器為富人所辱故因以報焉後為安南長史尋陽太守江州刺史曹景宗卒仍為信威蕭穎達長史太守如故瑀性屈強每忤穎達穎達銜之天監八年因入諮事辭又激烈穎達作色曰朝廷用君作行事邪瑀出謂人曰我死而後巳終不能傾側面從是日於路為人所殺多以穎達害焉子續累訟之遇穎達尋卒事不窮竟續乃布衣蔬食終其身
王文殊字令章吳興故鄣人也父沒魏文殊思慕泣血終身蔬食不衣帛服麻縕而已歲時伏臘月朝十五未嘗不北望長悲如此三十餘年太守孔琇之表其行改其居為孝行里
右齊人
梁人
丘師施南史云吳興人以廉潔稱罷臨安縣還唯有二十籠簿書並是食庫券帖當時以北范述曾位至臺郎吳筠字叔庠吳興故鄣人好學有俊才文體清拔好事者或(赦去赤改學)之謂為吳筠體柳惲為吳興召補主簿日引與賦詩
沈浚字叔源吳興武康人也祖憲浚少涉學有材幹仕梁歷山陰吳建康三縣並有能名太清二年累遷御史中丞時臺城為侯景所圍外援並至景表請和簡文使浚往景所景曰即日向熱非復行時政欲立效求停君可見為申聞浚曰大將軍此意意在得城下風所聞久已乏食城內雖困尚有兵糧朝廷恐和好乖貳已密敕外軍若臺城傾覆勿以二宮為念當以死雪恥若不能決戰當深壁自守大將軍十萬之眾將欲何資景橫刀於膝瞑目叱之浚乃正色責景曰河南王人臣而舉兵向闕今朝廷已赦王罪結盟口舌未乾而復翻背沈浚六十之年且天子使也奉命而行何用見脅徑去不顧景歎曰真司直也
沈崇傃字思整吳興武康人也父懷明宋兗州刺史崇傃六歲丁父憂哭踊過禮及長事生母至孝家貧常傭書以養天監二年太守柳惲辟為主簿崇傃從惲到郡還迎其母未至而母卒崇傃以不及侍疾將欲致死水漿不入口晝夜號哭旬月殆將氣絕兄弟謂曰殯葬未申遽自毀滅非全孝道也崇傃心悟乃稍進食母權瘞去家數里哀至輒之瘞所不避雨雪每倚墳哀慟飛鳥翔集夜恆有猛獸來望之有聲狀如歎息者家貧無以遷厝乃行乞經年始獲葬焉既而廬於墓側自以初行喪禮不備復於葬後更行服三年久食麥屑不噉鹽酢坐臥於單薦因虛腫不能起郡縣舉至孝梁武聞即遣中書舍人慰勉之乃詔令釋服擢補太子洗馬旌其門閭崇傃奉詔釋服而涕泣如居喪固辭不受官乃除永寧令自以祿不及養哀思不自堪未至縣卒
沈峻字士嵩吳興武康人也家世農夫至峻好學與舅太史叔明師事宗人沈麟士門下積年晝夜自課睡則以杖自擊其篤志如此遂博通五經尤長三禮為國子助教兼五經博士於館講授聽者常數百人及中書舍人賀琛奉敕撰梁官乃啟峻及孔子袪補西省學士助撰錄書成入兼通中書通事舍人出為武康令卒官峻子文阿
沈文阿字國衛性剛強有膂力少習父業研精章句祖舅太史叔明舅王慧興並通經術而文阿頗傳之又傳采先儒異同自為義疏通三禮三傳位五經博士梁簡文引為東宮學士及撰長春義記多使文阿撮異聞以廣之紹泰元年入為國子博士尋領步兵校尉兼掌儀禮自太清之亂臺閣故事無有存者文阿父峻梁武帝時常掌朝儀頗有遺橐於是斟酌裁撰禮度皆自出之及陳武帝受禪文阿輒棄官還武康帝大怒發使往誅之時文阿宗人沈恪為郡請使者寬其死即面縛鎖頸致於上前上視面而笑之曰腐儒復何為者遂赦之所撰儀禮八十餘條春秋論語禮記孝經義記七十餘卷經典大義十八卷並行於時儒者多傳其學
沈約字休文吳興武康人也少篤志好學晝夜不釋卷母恐其以勞生疾常遣減油滅火而晝所讀夜輒誦之遂博通群籍善屬文濟陽蔡興宗聞其才而善之及為郢州引為安西外兵參軍兼記室興宗嘗謂諸子曰沈記室人倫師表宜善師之及為荊州又為征西記室帶關西令齊初為征虜記室帶襄陽令所奉主即齊文惠太子太子入居東宮為步兵校尉管書記直永壽省校四部圖書時東宮多士約特被親遇每旦入見景斜方出時王侯到宮或不得進約每以為言太子曰吾生平嬾起是卿所悉得卿談論然後忘寢卿欲我速興可恆早入梁武帝在西邸與約遊舊建康城平引為驃騎司馬帝曰我起兵於今三年矣功臣諸將實有其勞然成帝業者乃卿與范雲也梁臺建為散騎常侍吏部尚書兼右僕射及受禪為尚書僕射封建昌縣侯又拜約母謝氏為建昌國太夫人奉策之日吏部尚書范雲等二十餘人咸來致拜朝野以為榮約性不飲酒少嗜慾雖時遇隆重而居處儉素立宅東田矚望郊阜嘗為郊居賦以序其事尋加特進遷中軍將軍丹陽尹侍中特進如故十三年卒官年七十三諡曰隱約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聰明過人好墳籍聚書二萬卷都下無比少時常以晉氏一代竟無全書年二十許便有撰述之意宋泰始初征西將軍蔡興宗為啟明帝有敕許焉自此踰二十年所撰之書方就凡一百餘卷條流雖舉而采綴未周永明初遇盜失第五帙又齊建元四年被策撰國史永明二年又兼著作郎撰次起居注五年春又被敕撰宋書六年二月畢功表上之其所撰國史為齊記二十卷天監中又撰梁武記十四卷又撰邇言十卷諡例十卷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皆行於世又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悟而獨得胸襟窮其妙旨自謂人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嘗問周捨曰何謂四聲捨曰天子聖哲是也然帝竟不甚遵用
沈旋字□□□□□也襲爵位司徒右長史太子僕射以母憂去□因蔬食辟穀服除猶絕(禾亢)粱終於南康內史
沈眾字仲興旋之弟也好學頗有文辭仕梁為太子舍人時梁武帝制千文詩眾為之注解與陳郡謝景同時召見於文德殿帝令眾為竹賦賦成奏之手敕答曰卿文體翩翩可謂無忝爾祖累遷太子中書舍人
沈恪字子恭吳興武康人也深沈有幹局文帝襲東陽州刺史張彪以恪監吳興郡武帝受禪時恪自吳興入朝武帝使中書舍人劉師知引恪令勒兵入因衛敬帝如別宮恪排闥入見武帝叩頭謝曰恪身經事蕭家來今日不忍見此事寧受死爾決不奉命武帝嘉其意不復逼宣帝即位除平越中郎將都督廣州刺史恪未至嶺前刺史歐陽紇舉兵拒險不得退兵荒之後為特進金紫光祿大夫卒
沈炯字初明吳興武康人也祖瑀梁尋陽太守父續王府記室參軍炯少有俊才為當時所重仕梁為尚書左戶侍郎魏剋荊州被虜甚見禮遇授儀同三司以在東恆思歸國恐以文才被留閉門卻埽無所交接時有文章尋即棄毀不令流布嘗獨行至漢武通天臺為表奏之陳己思鄉之意其夜夢至宮禁之所兵衛甚嚴炯便以情事陳訴聞有人言甚不惜放卿還幾時可至少日便與王克等並獲東歸歷司農卿御史中丞陳武帝受禪加通直散騎常侍表求歸養詔不許文帝嗣位又表求去詔答曰當敕所司相迎尊累使卿公私無廢也初武帝嘗稱炯宜居王佐軍國大政多預謀謨文帝又重其才欲寵貴之會王琳入寇東境帝欲使炯因是立功乃解中丞加明威將軍遣還鄉里收徒眾以疾卒於吳中
沈洙字宏道吳興武康人也祖休季梁餘杭令父山卿梁國子博士中散大夫洙少方雅好學不妄交游通三禮春秋左氏傳精識強記五經章句諸子史書問無不答仕梁為尚書祠部郎時年二十餘大同中學者多涉獵文史不為章句而洙獨積思經術吳郡朱昇會稽賀琛甚嘉之及昇琛於士林館講制旨義常使洙為都講沈重字德厚吳興武康人也性聰悟專心儒學博覽群書尤明詩及左氏春秋梁元帝之在藩也甚欽異之及即位遣何武迎重西上魏平江陵重留事後梁蕭言累遷都官尚書重學業該博為當世儒宗後周大象中來朝京師隋開皇二年卒贈開府儀同三司
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也吳太常卿信之九世孫也父僧坦梁太醫察幼有至性六歲誦書萬餘言不好戲弄勵精學業十二能屬文僧坦精醫術知名梁代二宮所得供賜皆回給察兄弟為游學之資察並用聚蓄圖書由是聞見日博年十三梁簡文帝時在東宮盛修文義即引於宣猷堂聽講論難為儒者所稱大建初補宣明殿學士尋為通直散騎常侍報稱於周江左耆舊先在關內者咸相傾慕沛國劉臻竊於公館訪漢書疑似者事十餘條並為剖析皆有經據臻謂所親曰名下定無虛士著西聘道理記還補東宮學士遷尚書祠部侍郎舊魏王肅奏祀天地設宮懸之樂八州之舞爾後因循不革至梁武以為事人禮縟事神禮簡古無宮懸之文陳初承用莫有損益宣帝欲設備樂付有司立儀以梁武為非時碩學名儒朝端在位咸希旨注同察乃博引經籍獨違群議據梁武為是當時驚駭莫不慚服僕射徐陵因改同察議其不順時隨俗皆此類也後歷仁威淮南王平南建安王二府諮議參軍初梁室淪沒察父僧坦入長安察蔬食布衣不聽音樂至是凶問因聘使到江南時察母宮氏喪制適除後主以察羸瘠慮加毀頹乃密遣中書舍人司馬申就宅發哀仍敕申專加譬抑察既累居憂職齋素日久因加氣疾後主嘗別召見為之動容命停長齋令從晚食察自居顯要一不交通嘗有私門生不敢厚餉送南布一端花練一匹察謂曰吾所衣著止是麻布蒲練此物於我無用既欲相款幸不煩爾此人遜請察厲色驅出自是莫敢饋遺陳亡入隋詔授祕書丞別整成梁陳二史又敕於朱華國閣長參文帝知察蔬菲別日獨召入內殿賜果菜指謂朝臣曰聞姚察學行當今無比我孚陳惟得此一人後母杜氏喪解職在服制之中有白鳩巢於戶上仁壽二年詔除員外散騎常侍晉王侍讀煬帝即位授太子內舍人及改易衣冠刪定朝式預參問對大業二年終於東都遺命薄葬以松板薄棺纔可容身土周於棺而已葬日止鹿車即送厝塋北不須立靈置一小床每日設清水一杯祭日設齋食菜果任家有無不須別經營也察至孝有人倫鑒識沖虛謙遜不以所長矜人專志著書白首不倦所著漢書訓纂三十卷說林十卷建康二鍾等記各一卷文集二十卷所撰梁陳史雖未畢功隋開皇中文帝遣中書舍人虞世基索本且進臨亡戒子思廉撰續
沈顒梁典云武康人也隱居小山小山在武康之北徵散騎常侍不就弟顗亦有兄之風累徵不起時人嘉之
右梁人
陳人
胡穎字方秀吳興人也偉姿容性寬厚梁末除豫章內史陳武帝鎮京口齊遣郭元建出東關武帝令穎率府內驍勇隨侯瑱於東關大破之後從武帝襲王僧辯又隨周文育於吳興討杜龕武帝受禪兼左衛將軍天嘉元年除散騎常侍吳興太守卒官諡曰壯後二年配享武帝廟廷
沈君理字仲倫吳興人也美風儀博涉有識鑒陳武帝鎮南徐州君理致謁深見器重後為吳郡太守以幹理見稱弟君高字季高少知名性剛直有吏能為廣州刺史甚得人和弟叔邁亦方正有幹局位通直散騎常侍
章華字仲宗吳興人也好學善屬文後主時除大巿令非其所好乃辭以疾後上書極諫書奏後主大怒斬之沈德威字懷遠少有操行以禮學自名梁太清末遯於天目山築室以居雖處亂離而篤學無倦天嘉元年召出都為國子助教每自學還私室講授道俗受業數百人南史儒林傳沈德威以禮學自命吳興沈文阿王元規少從受業
錢道戢字子韜吳興長城人也父景深梁漢壽令道戢少以孝行著聞及長頗有材幹陳武帝微時以仲妹妻為武帝輔政道戢隨文帝平張彪於會稽以功拜東徐州刺史永安縣侯天嘉元年為臨海太守侯安都之討留異道戢帥軍出松陽以斷其後異平以功拜都督衡州刺史領始興內史後與章昭達討歐陽紇紇平除左衛將軍大建二年又隨昭達征江陵以功加散騎常侍後為都督郢州刺史與儀同黃法□攻下歷陽因以道戢鎮之卒官諡曰肅子逸嗣
章昭達字伯通吳興武康人也性倜儻輕財尚氣少時遇相者謂曰卿容貌甚善須小虧則當富貴梁大同中昭達為東宮直後因醉墜馬鬢角小傷昭達喜之相者曰未也侯景之亂昭達率鄉人援臺城為流矢所中眇其一目相者見之曰卿相善矣不久當富貴臺城陷昭達還鄉里與陳文帝游因結君臣分侯景平文帝為吳興太守昭達杖策來謁文帝見之大喜因委以持節恩寵超於儕等陳武帝謀討王僧辯令文帝還長城招聚兵眾以備杜龕頻使昭達往京口稟承計畫僧辯誅後杜龕遣其將杜泰來攻長城昭達因從文帝進軍吳興以討龕龕平又從討張彪於會稽剋之累功除定州刺史時留異擁眾據東陽武帝患之乃使昭達為長山令居其心腹天嘉元年追論長城功封新樂縣侯尋隨侯安都拒王琳昭達乘平虜大艦中流而進先鋒發拍中賊艦王琳平昭達策勳第一二年除都督郢州刺史周迪據臨川反詔昭達便道征之迪敗走徵為護軍將軍改封邵武縣侯四年陳寶應納周迪共寇臨川又以昭達為都督討迪迪走昭達乃踰嶺討陳寶應與戰不利因據上流為筏施拍其上壞其水柵又出兵攻其步軍方大合戰會文帝遣余孝頃出自海道適至因并力攻之遂定閩中蓋擒留異寶應以功授鎮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歐陽紇據嶺南反詔昭達都督眾軍征之紇聞昭達奄至乃出頓沂口聚沙石盛以草籠置於水柵之外用遏舟鑑昭達居其上流裝艦追迫以臨賊柵又令人銜刀潛行水中以斫竹籠籠篾皆解因縱大艦突之大敗紇擒之送都廣州平進位司空大建二年征江陵時梁明帝與周軍大蓄舟艦於青泥中昭達分遣偏將錢道戢程文季乘輕舟焚之周又於峽口南岸築壘名安蜀城於江上橫引大索編葦為橋以廣軍糧昭達乃命軍士為長戟施接船上仰割其索索斷糧絕因縱兵攻其城降之三年於軍中病薨贈大將軍昭達性嚴刻每奉命出征必晝夜倍道然其所剋必推功將帥廚膳飲食並同群下將士亦以此附之每飲會必盛設女伎雜樂備羌胡之聲音律姿容並一時之妙雖臨敵勿之廢也四年配享文帝廟廷
沈不害字孝和吳興武康人也幼孤而修立好學陳天嘉初除衡陽王府中記室參軍兼嘉德殿學士自梁季喪亂至是國學未立不害上書請崇建儒官帝優詔答之又表改定樂章詔使制三朝樂歌詞八首命二十四行之樂府後為國子博士領羽林監敕修五禮掌策文諡議等事大建中位光祿卿通直散騎常侍東尚書左丞卒不害通經術善屬文雖博綜經典而家無卷軸每製文操筆立成曾無尋檢汝南周弘正常稱之曰沈生可謂意聖人乎著五儀禮一百卷文集十四卷子志道
右陳人自宋至陳四代之諸邑視晉無大更幸而人物視古為盛其事跡見於史傳者亦繁既已登載其他亦不出於五姓之系又附見著姓下今不別錄
隋人
沈光大業中帝伐遼召詣行在所光誓曰若不能建功立名當死於高麗尋與賊力戰拜朝請大夫後死於江都之難時年二十八見統記
右隋人郡至隋而再廢諸縣分屬蘇杭等州其名者特四年爾人物牢落如此無足怪也
唐人
錢起唐史云吳興人與河中盧綸鄱陽吉中孚南陽韓翃廣平司空曙苖發崔峒耿緯夏侯審李端皆能詩齊名號大歷才子天寶中舉進士與郎士元俱有聲時語曰前有沈宋後有錢郎終考功郎以後事並見唐史
沈伯儀湖州吳興人武后時為太子右諭德議郊丘配祀禮請以高祖配圜丘方澤太宗配南北郊高宗配五天帝又元萬頃等議詩昊天章二后受之易薦上帝祖考有兼祀義高祖太宗既光配五祀當如舊請奉高宗歷配焉自是郊丘三帝並配焉云伯儀歷修文館學士續圖經曰唐書云湖州吳興人疑烏程為縣史氏不書舊經載郡治烏程吳興兩縣但不得廢置之詳耳
錢九隴宇冰業湖州長城人父文彊為吳明徹裨將與明徹俱敗彭城入隋以罪沒為奴故九隴事唐公善騎射常備左右兵起以功授金紫光祿大夫從戰薛仁杲劉武周累擢為右武威將軍從平洛陽佐皇太子建成討劉黑闥魏州力戰破賊以功最封郇國公改巢國卒諡曰勇陪葬獻陵
徐齊(日冉)字將道湖州長城人八歲能文太宗召試賜所佩金削刀舉弘文生調曹王府參軍累進西臺舍人咸亨初詔突厥酋長子弟得待東宮齊(日冉)上書諫以為氈裘冒頓之裔解辮削衽使在左右非所謂恭慎威儀以近有德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之義又長孫無忌以纔死家廟毀棄齊(日冉)言於帝曰齊獻公陛下外祖雖後嗣有罪不宜毀及先廟今周忠孝公廟反崇飾踰制恐非所以示海內帝寤有詔復獻公官以無忌孫延主其祀齊(日冉)善文誥帝愛之令侍皇太子及諸王屬文子堅徐堅字元固幼有敏性沛王聞其名召見授紙為賦異之十四而孤及壯寬厚長者舉秀才及第為汾州三軍事聖歷東都留守楊再思王方慶共引為判官方慶善於禮樂嘗就質疑晦堅為申釋常得所未聞屬文典厚再思每目為鳳閣舍人樣與徐彥泊劉知幾張說修三教珠英時張昌宗李嶠總領彌年不下筆堅與說專意綜撰條彙初立諸儒因之乃成書累遷給事中封慈源縣子□□中宗怒韋月將欲即斬之堅奏盛夏生長請須秋乃決時申敘者亦眾得以榜死太平公主用事武攸暨屢邀請堅堅不許又以妻岑羲女弟固辭機密轉太子詹事曰吾非求高逃禍耳羲敗不染於惡元宗改麗正書院為集賢院以堅充學士副張說知院事帝大酺集賢幔舍在百司上說令揭大榜以侈其寵堅見遽命撤之曰君子烏取多尚人從上泰山以參定儀典加光祿大夫堅於典故多所諳識凡七當撰次高選卒年七十餘帝悼惜遣使就弔贈太子少保諡曰文子嶠徐嶠字巨山開元中為駕部員外郎集賢院直學士進中書舍人內供奉河南尹封慈源縣公父子相次為學士自祖及孫三世為中書舍人
孟郊字東野湖州武康人少隱嵩山性介少諧合韓愈一見為忘形交年五十得進士第調溧陽尉縣有投金瀨平陵城林薄蒙翳下有積水郊閒往坐水旁裴回賦詩鄭餘慶為東都留守署水陸運判官餘慶鎮興元奏為參謀卒年六十四張籍諡曰貞曜先生郊為詩有理致最為愈所稱然思苦奇澀李觀亦論其詩曰高處在古無上平處下顧二謝云吳興詩有湖州敢解述請一首
沈傳師吳興統記云德清縣人貞元十九年進士及第二十年登制科儒學文藝為一時冠圖經云吳興統記所載如此必有所本而唐史以為蘇州吳人豈後所徙耶宋王文公作沈主簿墓表云武康之族類久至唐有既濟者為禮部員外郎生傳師為尚書吏部侍郎當是時雖已割武康為德清文公蓋推本言之證據必確史氏所傳不無誤也以後事並見統記
包融吳興人制舉擢第有才名官至集賢院學士融子何起居舍人佶刑部侍郎時有同郡萬齊融與會稽賀朝河內荊臣悉富才學名冠當時時謂包萬荊賀見統記又云融烏程人唐書藝文志包融注云潤州延陵人亦如沈傳師唐書云吳人恐後所徙也
沈懷文吳興人舉孝廉為休寧主簿丁母憂三年廬墓側手植松柏二千株每一號慟眾鳥為之哀鳴翔集墓木山中舊多虎自此乃絕統記云唐人時又有沈嶠烏程人鄉舉秀才丁父憂六年廬墓不櫛不沐鹹酸不入口哭則歐血刺血書經年三十二歲有文集十卷又有沈景筠烏程人母懼雷及卒葬宅西每雷發則奔至墓所輒號哭云景筠在此賀知章為撰孝德傳事見沈氏家譜又有于元損父母卒廬墓四十三年墳側生芝草九莖武后詔表門閭又有施廷皎安吉福鄉人自長壽二年三代共居大歷六年敕旌表門閭闊七尺五寸高一丈二尺又有陳承堅年九歲大中三年母亡葬後廬墓所墳前生芝草三莖敕旌表門閭見統記
沈綜吳興武康人年十四察孝廉上吏部尚書嚴挺之主銓衡書於廳壁時又有沈志廉年八歲誦尚書毛詩通大義年四十察孝廉官至大中大夫並見統記
沈務本吳興人務本官至給事中子利賓利賓子志志子達四世進士及第又有沈希義進士及第性剛直嘗渡京口江船欲覆乃拔劍叱怒風為之息又沈頌亦進士第又有沈如筠有正聲集詩三百首有曰陰陽燕舊都美人花不如吏部侍郎盧藏用常諷誦之
沈孝澄吳興武康人學通九經官至國子博士子山之通禮傳訓詁官至校書郎山之子豪之通詩禮舉孝廉皆以儒術著名又有沈存誠貞觀中進士及第官至錢唐尉沈房大歷中進士及第官至監察御史沈待聘官至弘文館學士沈士弼東宮博士沈雅溧陽令沈大禮濮陽令沈庠監察御史沈徽偃師尉並以儒學著名
褚沖吳興長城人學通禮易鄉貢明經授奉化簿辭官歸耕觀察使李栖筠表授國子助教賜緋清河房懲天水閻伯筠並師之
沈徵先賢傳云沈法興之孫太子文學承家之子博學知古隱江口山峰孝弟力田累徵不起縣令韋承慶改其所居為茂德鄉
沈長封沈氏家傳云長封吳興武康人唐鄉貢秀才歷婺州金華尉金華有亭松子澗者昔黃初平葛法劉淩等悉居是澗長封結茅種朮攜家隱居著道書數百卷卒
右唐人唐初為縣四後又置德清三百年閒人物見於史冊者反不逮昔蓋唐都長安東南人物之仕顯者率遷邇焉歲久而為土著如姚思廉元崇吳太常卿時之後也譜系甚明唐史傳思廉云京兆萬年人元崇云陝州人此類眾矣宜其人物之寥落也仰惟我宋列聖相仍加意教育本郡人物視古為盛高宗龍渡駐蹕臨安實為憑輔寓公益多聲華相望史不輟書而國史尊門疏遠不得而見鄉先生之行實愚陋未能盡知尚有俟於續編也
吳興志卷十七
宋談鑰撰
賢貴事實下
烏程縣
據舊圖經所載七人吳吾粲晉王談潘綜吳逵齊丘靈鞠丘遲丘仲孚以今所錄加漢錢讓沈喻沈儀吳徐詳晉吳慶之宋丘泉之齊丘寂之太史叔明又陳武宣章后羊緝女佩任事見郡志賢貴事實下以本縣之境自秦至吳合與長興歸安三邑自晉以來分合不常故併附之郡 【 宋朝人物載附於後】
葉參字次公國初州人業儒者寡參卓然自立咸平中登第為舉子倡景祐中自兵部郎中出守鄉郡金部尚書王雅正作詩送之三司度支韓琦太常丞呂公綽薛紳祕書丞余靖曾公亮皆有詩餞其行今刻石郡庠葉清臣字道卿參之子天聖三年擢進士第二人不踰數年踐西掖北門之選訓章炳蔚馳譽當世父參知本郡公志便省親以太常丞集賢校理知宣州拜親於郡治桑梓榮焉公自為詩在墨妙亭
葉夢得字少蘊參之族人年二十一中進士第初為議禮選編修官對便殿徽宗異之除祠部郎累遷至翰林學士詔令得體建炎中召為戶部尚書上疏論金賊利害凡數萬言除左丞再知建康移軍屯要害立廬室民皆復業以崇慶軍節度使致仕嘗築室卞山號石林遂歸老焉有易傳書傳春秋傳春秋讞論語釋言孟子通議又有文集奏議自序燕語避暑錄巖下放言家訓金石類攷老子解審是集行於世
張先字子野登進士第詩格清麗尤長於樂府有雲破月來花弄影浮蘋破處見山影無數楊花過無影之句時號為張三影李公擇守吳興招子野及楊元素陳令舉蘇子瞻劉孝叔集於郡圃號六客晚歲優游鄉里常泛扁舟垂釣為樂至今號張公釣魚灣公仕至都官郎卒年八十九葬卞山多寶寺之右有文集一百卷惟樂府傳於世
賈收字耘老有詩名喜飲酒其居有水閣曰浮暉李公擇蘇子瞻為州與之遊唱酬極多子瞻常遊何山道場山回值風雨艤舟於浮暉命官奴秉燭埽風雨竹於壁閒或刻之石今在墨妙亭收素貧東坡每念之嘗寫古木怪石書其後以贈耘老云今日舟中霜寒十指如懸槌適有人致嘉酒遂獨飲一杯醺然徑醉念賈處士貧甚無以慰其意為作古木怪石一紙每遇飢時輒一開看飽人否莫若吳興有好事者能為君月致米三石酒三斗終君之世者當便以贈之不爾可令雙荷葉收掌 【 雙荷葉耘老侍姬】 須添丁長以付之也 【 添丁耘老之子】 蘇去公作亭以懷蘇名之有詩一編號懷蘇集
賈安宅字居仁收之從孫年十八入太學升上舍二十二廷試魁天下召對除校書郎累遷至戶部侍郎兼太上皇帝潛邸贊讀建炎中以舊學為給事中封駮無所回避歷仕三朝累司文柄其所選掄皆得成材徽宗嘗手詔獎諭之子選詳明典故通達法理今為刑部侍郎吳倜字公度邃經術妙言語幼補太學為第一崇寧五年群試禮部又中第一吳興素號多士自開寶迄是年未有魁禮部者至倜鄉人榮之仕至刪定官所在又莫不敬禮
芮曄字國器烏程人與弟暉力學起家號二芮同入太學占選舍上游同登紹興戊辰第在館學雍容儒雅人推重之後為司業四方學者為得所師晚歲詩益奇有文集藏於家暉今為兵部尚書
胡仔字元任父舜陟官至法從叔舜申舜舉為郡守皆能知名仔少無宦情自號苕谿漁隱留心吟詠取自古詩人所作攷之傳記為叢話百卷行於世弟仰今為郎官見舊編
沈清臣字正卿登紹興丁丑進士第上書論諫官不當用歸正人語侵時宰貶封州放還隱居城南號晦巖刱書堂以來四方學者召入遷至皇子嘉王府翊善丐祠即所居沼圃築亭揭閣目曰潛谿多所賦詠後以祕閣修撰終於家
歸安縣
□□□□□□沈伯儀其餘並互見烏程宋朝人物附載於後
朱臨登皇祐元年進士第嘗從安定先生學及安定歿以其學為鄉邦學者所崇儒風日盛仕至祕書丞有學田記宣化院記傳於世
劉述字叔孝登景祐元年進士第為溫州守民俗婚嫁以資幣相高述為裁制之為三第階等過時者有罰入為侍御史知雜事大臣新用事置條例司述與劉琦錢顗力詆之又新制謀殺人自首者減等坐述又奏長惡惠姦不可啟乞重議被劾司馬光上疏申救不報謫居江左曾孫岑亦中第紹興中至戶部侍郎倜儻高義人多稱之
劉一止字行簡述之族孫登宣和三年第為紹興府教授太守翟汝文閒出所為文屬之定槁紹興初召試除校書郎為類試考官眾啟得文章典重者一止袖出一卷曰是宜第一及揭榜乃張九成眾甚厭服後為給事中封駮不避權貴致仕歸年八十三卒為制誥有體詩典麗樂府尤工有類槁五十卷苕谿集三十卷傳於世從弟寧止亦中第至法從立朝鯁亮建炎中論疏多剴切
莫君陳字和中從安定先生學登嘉祐二年第熙寧中新置大法科首中其選甚為王安石器重御家嚴整如官府東坡有西湖跳珠軒詩贈莫同年即君陳也長子砥字彥平智識疏通嘗知永嘉生徒頗眾而養士額少公為增額士感之為立生祠子伯虛為郎繼守溫立思齊堂為文以記其事後知常州和氣所召春有瑞梅甘露夏麥秀兩歧秋禾合穎皆瑞應也後退居里社注意佛書撰修行淨土書法門華嚴經意並刊行於世又釋楞嚴圓覺經意藏於家諸孫濛法科進至刑部侍郎漳登進士第今為郎漳子柯戊戌年登進士第
莫磻字彥輔君陳第二子有子曰伯鎔字器之少有高世志年五十即歸休以迎師教子為事子三人曰濟曰汲曰沖皆有俊聲擢進士第時號三莫後濟沖又中博學宏詞科濟溫粹和易而立朝鯁亮毅然不可移為給事中封駮有聲嘗知溫州以儒雅飾吏事為明州長史輔以正道後知泉州所至皆稱循良磻有孫曰澄庚辰登進士第亦知名於時
俞汝尚字退翁以字行登慶歷二年第嘗為益州新繁令御史員闕驛召至都下以疾力辭後為青州僉判致仕還鄉滕甫有送行詩云清明沖節是身謀御史郎官不肯留回首軒裳雙脫屣放懷天地一輕漚卞雲苕月柴門靜菱雨蘋風野艇秋仰羨冥鴻空自媿區區圖報未知休歸逾年臥病夫人視之公曰人生七十者稀吾與夫人皆過之可往矣夫人曰我先去退翁曰善後三日夫人黃氏沐浴化去退翁自為文誌墓明日召諸子曰我行矣俄而隱几而終高郵孫覺撰墓表秦觀書
姚舜仁字令由元豐八年登第為太學正召對稱旨除館職遷庫部員外郎進明堂定制圖并敘上賜對褒獎降詔可其奏又撰明堂訓解一卷擬復上之而疾弗果後兄舜哲表進以成其志
沈該字守約歸安人 【 王志】 父時升兄調皆中第該亦以上舍釋褐處鄉里以和易謙退稱每出人喜見之日為三大夫紹興八年金人在淮泗遣使請和上疏論之朝奏夕召後為禮部侍郎出知潼川夔府召還除參知政事舊吳興丁身歲輸三十有奇公奏減五分之四鄉人德之公邃於易撰小傳六卷其說以左氏變卦為文嘗進之高宗降詔褒獎今刻石於其私第又有文集五十卷律詩三百五十篇雜著一百篇
周操字元持氣岸磊落登紹興乙卯第知徽州黟縣以忤權要出職後除國子學錄嘗論對上意欲興武學以問操操歷以本朝建置之因對遂兼武學博士後歷言路升入座及為詹事東宮加禮敬焉有奏議二百篇藏於家 【 見舊編】
葛邲字楚輔孝宗時同知樞密院事光宗時升右丞相配享光宗廟廷
長興縣
吳興自錢林於漢元始中隱於平望鄉陂門里梓山其名已顯及晉陳達悅其山水乃遂家焉後達生陳高祖傳世者五一時人物之盛表表可紀已載賢貴事實及唐錢九隴徐齊(日冉)徐堅及其諸女相繼於後事亦書賢貴事實下宋朝人物附見於此
劉誼字宜翁許安世榜中丙科熙寧中持節南方請罷買沈香減鹽價凡四十餘事帝詔輔臣曰劉誼論事有陸贄之風王安石銳意新法誼上疏極諫其不便坐是廢黜從異人授出世法遂隱三茅山十年不出有詩云曾跨江西使者鞍舊言讒上使休官三茅得夢全清瘦頭髮鬅鬙布襖寬東坡自嶠南以書問道曰或有外丹已成可助成梨棗者望不惜分惠又曰先生筆端有口足以形容難言之妙軾亦眼中無翳必能洞曉不傳之意有文集三十卷奏議四十卷今傳於世
劉燾字無言宜翁次子未冠游太學與陳亨伯俱以八俊稱會試史官策或戲之曰子平時好論將教授以破題乎燾即下筆曰秉史筆者權猶將也君命有所不受焉眾歎服東坡知元祐三年舉讀其文曰必巖谷閒苦學者中第三人廷對又中甲科東坡薦燾文章典麗可備著述科帥中山時以蜜漬荔枝遺之詩末章云詩清真合與君嘗歸朝趙民彥嘗云在虜中飽觀君文尤善書筆勢遒邁山谷謂江左復生羊欣薄紹之矣在館中時被旨修閣帖十卷所謂續法帖者是也嘗注聖濟經編修道史有遺文五十卷號南山集
劉(王玉)字希范宜翁之姪幼入太學時道鄉先生鄒浩在諫垣以直言竄謫後召為舊職(王玉)以書規切之京師傳誦比韓愈諍臣論登進士第累官至主客郎靖康初詣中書極論天下事除中書舍人建炎初以資政殿學士同知三省樞密院事累疏陳守禦之策時黨籍子孫尚未錄用公悉奏任之有吳興集二十卷奏議五卷藏於家
劉度字汝一博覽強記內翰汪藻奉祠領日歷寓居西寺一見異之以制科表薦登紹興己丑第後歷臺諫辛巳歲虜人叛盟條陳三策大駕巡邊留居諫省上即位抗疏陳春秋正始之道去國居里貧無戚戚之態有傳言鑑古五十篇雜文三十卷藏於家見舊編
施元之字德初官至左司諫
劉三傑字漢臣累至臺諫後為臺端擢為吏部侍郎
武康縣
武康人物舊圖經所載沈勁以下二十七人餘英志黜其二 【 沈眾姚紹】 而增十有五而八為近世之名卿士則自唐以前為三十有四而統記所載沈伯儀等九人則又不志去取猶有未盡今摭史傳所載自吳以下總三十七而三十一為沈姓焉時尚未分德清也以故因史傳所書曰武康人合於郡之賢貴事實下宋朝人物附載於後
成無玷字士(殼去几改王)登進士第建炎中自刪定官除知鄂州守禦遵古兵法都督張俊薦之朝太上皇帝累賜御札獎諭未幾靺(革葛)孛堇圍之甚急無玷堅守堇竟引去後因晨起巡城霜滑墜足而卒
劉上英字沖發以上舍擢第為溫州教授方寇之擾士大夫皆遯去士英獨留聚官兵保甲守禦州賴以全後通判太原金人大入與將王稟堅守自乙巳冬至丙午秋城中食盡王稟赴火自盡士英戰死見舊編
施鉅字大任官至參知政事
德清縣
德清縣在武康未析之前人物並見武康志自唐天授已析之後如沈傳師統記以為德清人唐史又以為不然及本朝王文正公作墓表其言自有證今附之德清人物
沈嚴字叔寬幼負器識善屬文大中祥符八年中禮部第四人廷試甲科國家興山澤之利主計薦公監洪州武寧茶場兼領本邑事吏畏其廉民愛其慈及卒貧不能葬太守滕元發葬於縣之永和鄉范文正公與之同年為銘其墓
沈琯字次律嚴之族人父彥明叔彥聲皆登第琯少游學深於春秋為文章尚氣節尤好吟詠後至燕雲提舉郭藥師敗粘沒罕勢甚熾士大夫皆束手琯獨毅然不屈雖臨以刀刃終不變逃歸詣闕獻策不用著南歸錄以攄忠憤遂還里中自號柯田山人終老焉子正度今為郎
沈與求字必先琯之從父中何木榜第為杭州儀曹胥吏畏其剛介召試授館職後為侍御史遷中丞風采聳動一時中興臺綱之振始於此為吏部尚書銓選清明為翰林學士詔令有西漢風骨後除參知政事進知樞密院有龜谿集三十卷傳於世
沈介字德和彥聲之孫年十八登進士第又中博學宏詞科除祕書省正字後為中書舍人以次對出知平江府召歸上疏甚剴切備言虜人必為患明年虜犯兩淮乃以兵部尚書為荊湖制置使風采震聳邊郡再知平江一知成都皆繁劇郡為政綽有餘暇豪猾歛避平生奏議及著述皆未編次見舊編
沈夏字得之嘗為蜀帥孝宗時僉書樞密院事
李彥穎字秀叔孝宗朝兩為參知政事獨當國柄
安吉縣
圖經載施咸等八人許頤于數吳均共十一人統記載共三十一人施十五人 萬十四人 吳二人據三國志朱治然績各有功業已載郡圖經宋朝人物附載於後
吳可幾好古博雅與弟知幾相繼登進士第時號二吳可幾仕至太常少卿著千姓編凡論姓氏所出□□□□□於世知幾至郎官嘗守其父屯田郎墓三年平地出泉人皆異之號孝子泉見舊編
沈樞字持孝官至太子詹事
進士題名
郡之登進士科者唐至宋初無題名嘉祐八年知州事張田始刻石於郡學經史閣下之右序自慶歷二年本州及游學之士咸追書之爾後相繼不絕至崇寧二年後止書本州之士政和八年以來又闕不錄紹興三十年提點本路刑獄呂廣問攝郡事迺屬教授陳叔達併錄刻焉淳熙二年教授虞儔又附載其在祖父昆弟之登科者名於下今錄如右
慶歷二年楊寘榜 俞可 俞尚 臧緯 劉達
慶歷六年賈黯榜 陳舜俞 李軻
皇祐元年馮京榜 盧秉 劉握 丁伯初 朱臨 沈伸 姚舜諧 丁錞 陳樞 徐絳 周之彥
皇祐五年鄭獬榜 周景賢 李恂 沈振 周之道 莫士光
嘉祐二年章衡榜 張修 施碩 莫君陳
嘉祐四年劉輝榜 陳皓
嘉祐六年王俊民榜 陳幾 姚安世
嘉祐八年許將榜 俞溫父
治平二年彭汝礪榜 吳彖 范彖 劉塢
治平四年許世安榜 劉誼
熙寧三年葉祖洽榜 俞純父 朱早 劉損 許彥 臧詵 戚山 方蓁 施耕 劉極 沈佑 管太初
熙寧六年余中榜 朱服 陶兌 沈彥明 丁注 蔡蹈 汪聞 張易直 張著 陸元光 徐唐臣 胡解 周之才 沈特 方景 沈寅 丁演
熙寧九年徐鐸榜 霍同 沈倚 葉勤 丁維 徐允文 張茂直 葉劭 沈倫
元豐二年時彥榜 沈千 陸元賓 沈仍 陳𣏌 丁掌 黃居 朱率 臧詢 沈偕 吳植 宋前 嚴應期
元豐五年黃裳榜 袁應中 楊詢 莫倚 張湜 周需 陸元成 沈彥聲 李穀 莫群 徐元 張稚通
元祐八年焦蹈榜 姚舜仁 魯伯能 周天倪 沈純誠 姚祐 王履 鄭奕 太史章 劉定國 朱級 張諶
元祐三年李常寧榜 劉燾 李肱 丁沔 莫偕 李畸 陳敏功 史先能 俞隆道 戴懷 王頤 劉全
元祐六年馮涓榜 劉安止 朱任
紹聖元年畢漸榜 朱南強 宋彥弼 卜僵本 姚侯
紹聖四年何昌言榜 張大成 周敦 周知微 沈章 曾綸 盧蕡 何逵 顧天經 葉筠 周袞臣 王霖
元符三年李金榜 余拂 陶旐 吳彥 沈時升 費若 周天益 范蕡 吳天將 徐繹 吳壎 韓奕 王遵道
崇寧二年霍端友榜 沈純道 楊天倪 莫汝明 張維 吳升 張汝舟 張湍 朱种 丁挈
崇寧五年蔡薿榜 劉(王玉) 【 上舍】 成無玷 張同 王翿 【 上舍】 金譽 吳倜 【 省元】 李預 郟袤 沈純正 丁安常 劉拱 沈(黃□) 呂之望 練表
大觀三年 賈安宅 【 狀元貢士】 張大受 郟嘉謀 陳湯求 【 上舍】 張汝欽 夏千之 丁安止 【 鎖廳】 錢楊 【 上舍】 曹宗臣 施敦仁 成能
政和二年莫儔榜 蔡調 【 上舍】 吳价 【 上舍】 沈調 【 上舍】 沈欽止 【 上舍】 劉士莫 【 上舍】 莫廷詢 【 上舍】 陳大聲 【 進士】 萬沖 俞汝明 任居中 沈與
政和五年何(上□下木)榜 錢葉 【 上舍臧俞榜第三名輝褐】 沈與求 【 上舍】 吳(立立) 【 上舍】 沈友誼 【 八行】 姚殼 【 進士】 盧長卿 【 進士】 吳師直 【 太醫學上舍】 劉嶠 【 八行】 史祺孫 【 上舍】 朱蹕 【 上舍】 周(昜□)【 八行】 鄭績 【 太醫學上舍】 劉唐賓 【 上舍】 姚處厚 毛選 沈(黃□)
政和八年嘉王榜 莫仲珪 【 上舍】 沈昭遠 【 上舍】 沈該 【 上舍】 王翰 【 將赴殿試】 徐抑 【 上舍】 徐念道 【 上舍】 莫庭芬 【 上舍】 施銳 【 上舍】 蔡德升 【 上舍】 沈瓛 【 鎖廳】 張擇亨 施中行 吳景溫 潘慶 李中
宣和三年何渙榜 劉寧止 潘蕡 王秉 方之平 劉一止 韋積 姚溪 鍾燮
宣和六年沈晦榜 賈安常 朱克明 丁昌朝 莫若 師諶 杜大成 劉岑 莫芬份
建炎二年李易榜 嚴抑 沈震 盛光祖 沈長卿 陳澥 朱詢武 潘莘 石茂良 沈濬
紹興二年張九成榜 劉知昌 朱三思 施渙之 陳綱 徐楊 王古思 錢泃 范彥輝 陳琦 【 附申】
紹興五年汪應辰榜 丁雄飛 沈作詰 周操 方梓
紹興八年黃公度榜 林孔彰 談誼 錢建 沈晞顏 劉嶸 倪偁 莫濬 沈介 吳允協 姚蹈 朱岳 葛立方
紹興十二年陳誠之榜 楊郢弼 嚴康朝 范梓 沈敷 李彥衛 朱安時 魯藝 沈汝一 方溥 施士衡 方楶 王存之 郟次雲
紹興十五年劉章榜 趙之輔 嚴祝 莫濟 劉度 沈樞 陳則 李渥 袁綜 莊衡 周(言頁) 談虙 潘良翰
紹興十八年王佐榜 莫汲 芮輝 李彥穎 朱三省 萬介 王康年 莫沖 施貫之 葛邲
紹興二十一年趙逵榜 王獻民 李木 張俊民 黃元遜 姚仲 欽楚 林次齡 盧嶼 施知彰 周蒙 諸觀 方將 沈复
紹興二十四年張孝祥榜 周碩 莫源 李昱 朱鼎 鄭南 張潛 施元之 李濬 袁損之 汪安行 葛郯
紹興二十七年王十朋榜 鄭承 吳允成 莫澄 太史邵
紹興三十年梁克家榜 丁輈 吳芸 沈祖德 鄧倫 周祐 芮嘉言 練夢鵬 沈瀛
隆興元年木待問榜 林坰 顧待問 丁光逮 周華 俞瀹 顧強 劉國賓 李冰 呂旦 莫祥 盧岠 葛邲
乾道二年蕭國梁榜 朱繹之 丁敦夫 倪思 劉三傑 章深 莫槱 章潛 吳東 滕良知 劉庚
乾道五年鄭僑榜 莫漳 朱逮 施邁 沈鑑 王邁 孟必先
乾道八年黃定榜 李沐 孫僑 陳南 王孝嚴 丁夢錫 盧宜之 沈作霖 濮坦 朱辟非
淳熙二年詹暌榜 倪恕 【 父偁弟思】 劉棠 周常 韋梓 孫曄 劉深之 【 父庚叔】
淳熙四年皇帝幸太學釋褐 魯東禮
淳熙五年姚隸榜 李尚 【 兄冰】 練文 【 祖表】 談子英 【 伯誼叔虙】 上思齊 【 上舍】 章泳 【 曾祖惇祖擇父倧兄深】 劉宗 【 伯祖十英】 倪愿 【 父再兄恕弟思】 莫柯 【 祖仲珪父漳】 吳□ 章良能 【 父駒】 王中立
淳熙八年黃由榜 談鑰 【 伯誼父虙兄子英】 顧簡 【 上舍】 章燮 吳華 【 上舍祖倜兄芸】 芮宦言 【 伯燁叔煇兄嘉言】 朱端常
淳熙十一年衛經榜 劉庶 【 上舍叔知伯兄度庚姪深之】 章良肱 【 父駒弟良能】 李日與 傅良 胡修 金堪 【 曾叔祖譽】 孟醇 【 兄致誠姪孫必先】 李翱 朱常 趙汝儼
淳熙十三年太上皇帝慶壽上舍釋褐 錢重
淳熙十四年王容榜 劉開之 沈觀 茅無競 朱景獻 林煒 吳勱 朱髮 莫彬 沈有成 張嘉謀 朱儕 趙彥制
淳熙十六年二月皇帝登極上舍釋褐 沈端叔 臧辛伯
紹熙元年余復榜 劉序 【 子開之】 沈葵 【 曾伯祖錡】 陳昂 【 兄則】 劉伯麟 朱偃 【 弟濟】 王田 【 兄中】 朱應佯 趙善勣 趙汝(日為) 【 兄汝(嬰去女改火)】 趙希實 【 弟希容】 趙汝(嬰去女改火) 【 弟汝(日為)】
紹熙四年陳亮榜 俞灝 【 兄希尹先凝平一姪遠應符建】 陳湘 【 姪捕】 劉依之 【 父度叔庚兄深之】 丁端祖 【 曾叔維伯祖安常安止伯輔雄飛】 趙師逌 宋申 【 兄偃】 俞儕沂 趙時逢 袁聘儒 李岑 【 曾伯祖友諒曾祖交聞伯祖侁】 陳至 【 伯則叔昂】 陳(目亥) 施一鳴 【 曾叔祖鉅伯邁】 陳壁 【 曾叔 潛父睍叔暟】
紹熙五年覃恩釋褐榜 萬夢實 【 祖介】
慶元二年鄒應龍榜 陸談經 顧元龍 陳有成 林漬之 【 弟】 莫汶 李天益 石宗玉 張準 曹待聘 趙師鼎
慶元五年曾從龍榜 韋炎 周師威 何澐 趙汝榛
列婦
孔氏婦吳三郡國志云婦有八子皆訓以義方夜則讀書晝則力田漢哀帝時俱為郡守後人因名其居曰八子墩在烏程西三十八里
乘公濟妻姚氏南史云吳興人生二男而公濟及兄公顧乾伯並卒各有一子姚養育之賣田宅為取婦自與二男寄止鄰家事聞詔婚其二子仍旌表其里閭復徭役
羊緝女佩任南史云烏程人隨母還舅氏母亡晝夜號哭不飲食三日而亡鄉閒號曰女表齊春秋云丘緝女
釋道
上人
法願統記云俗姓鍾長城人宋孝武帝及高帝悉敬仰之願遭兄喪乞還即至鄉敕旨重疊駕親自幸以伸省慰願遣弟子拒云鄉疾未涓不堪相見帝乃轉蹕文惠太子嘗往寺問訊願不命坐文惠作禮而立乃謂願口藻吹清鏡以為供養其福云何願曰菩薩八萬使樂尚不如志心今吹竹管子打死牛皮何足道哉其秉德邁時皆此之類後入定三月不食忽語弟子曰汝失餅籮矣尋卒
慧進高僧傳云慧進俗姓姚吳興武康人昔在凡之時性曠邁不拘名節中年意有所悟乃始出家常聚錢願造法華經一百部經營未成聚得錢一貫六百文群盜聞慧進欲造百部法華經謂其房中厚蓄資財遂劫而問曰師有幾錢慧進云貧道惟有造經錢一貫六百文在某處群盜靦然相顧而散及經成忽聞空中有人言曰汝願足矣當生西方永明四年無病而卒時年八十有五矣
法朗俗姓吳氏吳興人住武康縣家世遭禍因往建業大明七年與兄法亮同出家為沙門初亮履行高潔經戒修整朗稟性疏率不事威儀注涅盤經勒成部帙而言謔調笑不擇交遊高人勝己者少見齒錄卒於天監年中
慧巨字智洪俗姓錢長城人年十四出家梁武帝嘉之敕有司賜衣砵與陳文帝為出塵之友及帝踐阼情好益深每乘四望車入宮內宣帝即位禮接彌厚敕請為吳興大僧正住天居寺事見道宣下弟慧壽亦長城人事見隋官師傳
法禮俗姓包少出家好救人疾病素不知醫方藥術以意療之無不痊效又不曾習易占候之書驗陰晴雨雪十不失一又同侶過揚子江至淮南遇風濤一舟人畏懼禮立於船前攘臂張眉曰江神汝何不收風止波使吾船人平俄而風波恬息安然濟岸武后徵為國師居龍興寺又武后朝包氏子於上強山中逢一白鹿吐兩珠於地光輝可愛乃以一珠吞之其一珠歸以獻母置於山中光照一室後乃以一珠捨入棲流寺殿檐額山包氏子出家為天台也
道宣俗姓錢長城下箬人也唐初母姚氏夢日入懷宣在孕十二月以四月八日生又嘗夢一僧曰夫人懷之子乃梁朝祐律師捨出家年十三學綜經史名通天下隸名山豐德寺嘗有天師神采謂曰師當生彌勒宮中道一書曰此乃棘林天帝所燒者以其年冬卒著內典書數百卷行於世
慧壽俗姓謝長城人住西水寺持法華經天旱求雨時有一綠衣人云吾是此山張水曹神將請於大山師若要水一小吏與師行雨忽一夜大雨發洪水數家悉被漂溺旬日又見前使者所若綠衣人領一小吏屈膝脫背示鞭笞之痕謂慧壽曰小吏行雨頗不用心已科數下訖
法瑀俗姓沈八十五禪坐而終數年始葬建塔其顏貌如生鬚髮長數丈高僧皎然為其立碑
住院僧
道祥俗姓顏容貌奇偉作天竺婆羅門狀幼通大小乘經與烏程習法師最相友善習嘗夢道祥來謂貧道悉是維那佛也今因緣且盡故來相別耳習驚覺俄有長城信至云祥法師已卒
清晝字皎然謝靈運十世孫天資疏野多神思居郡中興國寺西院尤工五言詩與刺史顏真卿諸名士酬倡及預撰韻海鏡源著儒釋交遊傳及經典類聚四十卷又有茶訣一篇後元和四年刺史范傳正典會稽僧靈徹同過舊院題詩云道安已反無為鄉悉遠來過舊草堂余亦當時及門者其吟佳句一焚香宋蒿頭院序之云唐僧皎然以道稱於吳諺美之曰霅之晝能清秀又作詩云晝公文章清復秀天與其能不可牖僧攻文什自古有出拔須尊晝為首凡七絕韻
惠覺俗姓丁唐朝人禪坐一床致絕糧終年所居興化寺降甘露之祥
慧隱俗姓陳住報德寺所居房中除三衣外不置一物足不履俗家常日夜誦法華經兩遍澡瓶浴盆將盡輒滿每擬誦經香無故自然芬馥
道虯俗姓張住長興報德寺通內外典籍尤善談論友人校書郎包融為之贊序云沙門道虯年三十三立才獨行亦猶山有鳳皇之雛林養狻猊之子凡百羽毛之族無不祗畏
慧暢俗姓徐不學於師至契心印嘗織芒蹻蒲履之屬於山中道上一日謂弟子曰吾聞天台山有凱公遺跡思暫往焉言訖便行躋山涉澗不由道路長城曲水寺去天台八百餘里後有人從天台來計暢之程一日而至後忽令人洒埽曰今日將有客至齊訖趺坐奄然而逝
慧解俗姓陳有至行常多學徒於天目山坐夏屬歲旱齋糧不足僧眾將欲下山解乃賣身得錢穀絹帛以給之沙門杼山皎然萬谿道祥虎丘法簡時相友重請住蘇州流水寺
法(王缶)高僧傳云法(王缶)俗姓楊河東人元嘉中過江值沈臺真請居武康小山寺講大品維摩涅槃等經永明中敕吳興禮致上京年九十七歲
法訓居馬勁山蘭若山中舊多蛇虎法訓至夜夢一千人云和尚在沈弟子當為和尚驅逐山中害蛇虎乃自此而絕
慧纂俗姓陳住吳興長城人居寺精於學業年十三卒
尼二人
法照唐朝吳興人也姓黃氏學道內外武后賜墨敕禮為門師居重光寺
慧澤俗姓□吳興長城人涉獵諸史有文采出家通內外典四部之書住重明寺見梁書
神仙
孟翼齊春秋云烏程人造正一論言佛之與道一也
戴洋字國游吳興長城人年十二病死經五日復蘇乃自云入使為酒藏史授符籙麾節昇蓬萊崑崙積石大室匡廬等山逢一老父謂曰汝當得道善風角占候凡所試驗百不遺一
沈法護吳興德清人幼聰智為葉天師弟子景雲二年執墨敕使江南十二州采藥
回道人回仙錄云吳興之東林沈東老能釀十八仙白酒一日有客自號回道人長揖於門曰知公白酒新熟遠來相訪願求一醉實熙寧元年八月十□□□□見其風骨秀偉跫然起迎徐觀其碧眼有光與之語其聲清圓於古今治亂老莊浮圖氏之理無所不通知其非塵埃中人也因出酒器十數事於席閒曰聞道人善飲欲以鼎先為壽如何道人曰酒器中惟鍾鼎為大屈卮螺杯次之而梨花蕉葉最小請戒侍人次第連斟當為公自小至大以飲之笑曰有如顧愷之食蔗漸入佳境也又約周而復始常易器滿斟於前笑曰所謂杯中酒不空也回公興至即舉杯而盡乃命東老鼓琴回乃浩歌以和之又嘗圍棋以相娛止弈數子輒拂去笑曰祇恐棋中爛斧柯回公自日終至暮巳飲數斗無酒色是夕月微明秋暑未退蚊蚋尚多侍人秉扇驅拂偶滅一燭回公乃命取竹枝以餘酒噀之插於壁閒須臾蚊蚋盡棲於壁而所飲之地灑然東老欲有所叩先記以求驅蚊之法回公曰且飲小術何足道哉聞公自能黃白之術未嘗妄用且篤於孝義又多陰功此予今日所以來尋訪而將以發之也東老因叩長生輕舉之術回公曰以四大假合之身未可離形而頓去惟死生去住為大事死知所往則神生於彼矣東老攝衣取謝有以喻之回公曰此古今人所謂第一最上極則處也此去五年復遇今日公當化去然公之所鍾愛者子偕也治命時不得見之當此之際公亦先期而知謹勿動懷恐喪失公之真性束老領而悟之飲將達旦則甕中所釀止留糟粕而無餘瀝矣回公曰久不游浙中今日為公而來當留詩以贈然吾不學世人用筆書乃就擘席上榴皮畫字題於庵壁其色微黃而漸加黑其詩曰西鄰巳富憂不足東老雖貧樂有餘白酒釀來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已而告別東老啟關送之天漸明矣握手並行矣約異時之集至舍西石橋回公先度乘風而去莫知所適
葛洪嘗隱居於葛仙山今山有煉丹灶擣藥臼存焉風雨之夕丹或顯現職方圖志葛仙煉丹處天下有十三烏程居其一又子城北天慶觀西有煉丹井里俗傳云葛仙翁嘗於此井汲水煉丹焉
薊子訓風俗通云子訓藝明方術解分身王儉姓系云子訓漢時隱身於吳郡餘不鄉今在武康縣界也尋卒葬於烏程縣湖趺山
馬自然有人於白塔巷釀酒出賣遇道人馬自然常來賒酒而飲不醉無歸如是日居月諸主人供侍無懈一日道人沈湎謂主人曰我今日巳得仙矣所哺酒價焉敢輕於酬遂出囊中藥點化賣酒鐵井並為紫金便即界下雲生一昇而去士庶登店前谿橋望觀如堵咸見入雲而去其橋遂得名望仙江子匯頗多蚊蚋自道人馬自然泊舟之後至今其處不生暑月居人坦然無苦姚紾嘗於白鶴山觀棋爛柯於此山化為白鶴而去後人因以名焉括地志云安吉縣有五山昔鄉人姚紾者采樵於山遇仙及還自入甕中隱其身謂家人曰可七日勿開期未至而家人開之紾變為白鶴飛去
陸修靜隋時為道士沒於烏程縣東仙潭更數月乃出後人因以名焉
施績女吳時驃騎將軍西陵督故鄣施績女得道內傳云績有女名淑昔有仁信今聞得道今在東洞天中屢遷官
張志和續仙傳張志和號玄貞子嘗為漁父詞後於湖州刺史顏真卿坐上雲鶴翔集飛升而去餘見事物雜志玄真子下
沈羲吳興人躬耕於野棄耕具而亡家人求之不得自是聲跡窅絕子孫相傳以為羽化邑人莫之信也齊永明二年乃歸訪舊廬謂其耳孫曰吾為汝家四世祖在西蜀之西以符藥治病有活人功上帝授我白玉簡為碧落侍郎今歸以告汝倏忽不見邑人聞之駭異遂以其地建道觀設祠塑像以奉之事見太平廣記今觀之東偏環翠堂有唐人詩云碧落新除沈侍郎便驅旌節治東方不知今夜游何處從者皆騎白鳳皇宋崇寧大觀閒有內庭女道官鍊師孫千霞夢一道士披采霞衣來言曰吾武康人也在碧落中有仙職時薄遊塵世與道觀里域真官為鄰與子有宿緣他日當相遇於彼千霞覺而茫然不知武康為何地及靖康之亂避難南方依直省官石防禦者家於德清之苕村始知武康為吳興屬邑一日石氏設大醮羽衣畢集邑之主觀道士姜景良與焉千霞具以夢告景良曰即吾邑沈羲也初堂在里域真官之左千霞感慨流淚亟造延真觀焚香設禮瞻仰塑像拜而起曰真吾夢中所見也遂捐橐中金遍施黃冠而去千霞後於富陽泰元山建紫霄宮其徒數百人年八十有九忽頷髭蔚然叢生越三年羽化真異人也見餘英志
吳興志卷十八
宋談鑰撰
碑碣
州治
唐太宗御製聖教序 【 僧智永集王羲之書在墨妙亭】
唐開元皇帝封文宣王詔 【 在州學大歷四年別駕孫沛立王右軍十六代孫榮書】
敕天下放生池碑 【 在魯公祠唐肅宗御書題額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昇州諸州軍事昇州刺史充浙西節度使兼江寧軍使柱國丹陽縣開國侯臣顏真卿撰并書以大歷八年於州駱駝橋北建】
乞御書題額恩敕批答碑陰記 【 唐金紫光祿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并書又載團練副使別駕盧暈元自觔徐自然劉抗長使鄭滔王叔卿徐旻司馬張彥弼黃持志姚執珪錄事參軍路惟衡曹友諶康造攝司功李瑗司兵劉中參軍鄭寘司倉杜無惑司法談佚王湜姚觀司戶武叔韋準張庭琇王應司田元沛王銛司士郭晰李群劉德敏同團練副使前殿中侍御史李(上艼去丁中品下□)烏程令李晤丞李佶徐彥雲李抱虛主簿李翼尉顧察薛希鎬呂遙揚使長城令朱自勉丞徐明權施惠整顏慆主簿張遐尉杜勉陳巢之賈嶸楊溪趙琪安吉令楊宥曹友諶攝丞楊齊光康造主簿盧勝尉杜軫程希俊馬伯珍盧弼李湮包審武康令李汗張士若丞時尚素鄭若水主薄孫必葉迅尉陳演長孫瑀杜重英呂液德清令范銘丞陸造錢箕尉孫演李光之桂林續圖經云當大歷中湖州刺史別駕四員諸曹掾大率三員諸縣令丞尉各四員比唐志所載吏員相去遠甚故著此以俟博學之士稽攷焉】
敕書褒戰功記 【 在甲仗庫前唐憲宗賜刺史辛泌及慰問將士詔書也以上唐之御製御書碑碣】
宋皇帝御製戒石碑 【 碑在知州大廳前元祐中臣黃庭堅書今上皇帝御書朝列於下紹興二年十月癸酉端明殿學士左朝議大夫簽書樞密院事權參知政事臣權邦彥左通議大夫參知政事福建江南西路荊湖南北路宣撫使臣孟庾左通奉大夫守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臣秦檜特進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臣呂頤浩題跋】
真宗皇帝御製文宣王贊 【 碑在州學太宗祥符元年十月二十四日東封禮畢十一月十日車駕幸曲阜縣謁奠先聖文宣王命刑部尚書溫仲舒等分奠七十二弟子禮畢幸孔林是日詔先聖加號元聖文宣王御製贊又詔禮部尚書張齊賢等次日以太牢致祭詔衍公顏子進封兗國公十哲閔子以下進封公曾子以下進封侯先儒左邱明以下進封伯五年八月二十二日奉敕諸道州府軍監各於元聖文宣王廟刻御製贊并詔十一月一日奉敕改諡曰至聖文宣王贊後所載者如此】
御製文臣七條并詔 【 在知州大廳真宗皇帝所御製也每諸道牧守及知州事軍通判知監知縣辭去之日普令拜賜迨仁宗皇帝慶歷三年詔頒天下朝奉郎守尚書金部郎中知湖州軍州兼管內勸農事上護軍賜紫金魚袋臣馬尋建】
御製武臣七條 【 在知州大廳真宗皇帝御製也慶歷五年建】
仁宗皇帝獎諭守臣滕宗諒進柑子詩敕書 【 在州學康定元年立】
聖制御書手詔 【 在知州廳上徽宗皇帝御製御書也崇寧四年九月二十日奉聖旨摩勒於長官廳】
徽宗皇帝御筆御製辟雍手詔并大司成□昂奉旨所撰後序 【 在州學崇寧四年通判權州事林虡立】
御筆神霄玉清萬壽宮手詔 【 在天聖寺宣和元年八月十二日奉聖旨立石】
高宗皇帝御筆御書孝經 【 在州學紹興十四年太守張守立】
孝宗皇帝御筆獎諭守臣鄭作肅手詔 【 在郡廳以上宋朝御製御書碑碣】
漢故梁相費府君碑 【 在墨妙亭梁相諱汛字仲慮此邦之人也寶刻叢編隸書不著書撰人名氏君名汛字仲慮官至梁相碑不載其鄉里及刻石年月集古錄目其題額漢故梁相費君之碑碑云梁相諱汛字仲慮此邦之人也其先季文為魯大犬有功封費因以為姓秦項兵起避地於此遂留家焉碑無建立年月金石錄】
漢故梁相費府君之碑篆額費君汛堂邑令鳳九江大中政之父也 【 鳳以威宗熹平中卒碑載二子所終之官此蓋其孫均所立也故其銘有穆穆顯祖之句也隸釋】
費氏父子三碑 【 今並立於吳興校官之壁不知者指此為碑陰趙氏亦有斯誤隸釋】
陳孝義寺碑 【 在墨妙亭散騎常侍御史中丞領大著作徐陵撰唐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湖州諸軍事湖州刺史上柱國常侍十代孫嶠之書】
唐封崇孔宣父故事碑 【 在湖州府學元和四年刺史辛祕撰】
文宣王新廟碑 【 在州學唐太宗閒浙江西道觀察支使試祕書省校書郎鄭言撰并書蓋記刺史令狐綯作廟本末記云西臨霅溪前橫荻塘梁塹為橋編木為柵今甘棠橋文宣王廟是也】
德本寺碑 【 在文宣王廟碑陰胡季良撰】
射堂記 【 在墨妙亭撰人姓名殘缺世傳顏魯公正書大歷十二年四月也 寶刻叢編云余家所藏顏書較之惟張敬因碑與斯記為尤精勁惜其皆殘缺也集古錄】
項王廟碑陰述 【 在墨妙亭顏魯公書自湖州刺史字下六字刻缺】
項王蔬食文 【 在墨妙亭邱遲述】
千祿字書碑二 【 一在墨妙亭唐朝議大夫滁沂濠三州刺史上柱國贈祕書監顏元孫撰第十三姪男金紫光祿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真卿書後跋云大歷九年真卿於湖州刺史宅東廳院書之一碑在魯公祠開成四年刺史楊漢公重摹輿地紀勝云顏魯公石記唐人筆跡見於今者惟公最多其在湖州所書為世所傳惟千祿字書放生池碑尚多見於人家而千祿字書乃楊漢公摹其真本以偽缺遂不復傳獨余集錄有之惟好古之士能知前人用意之深則其湮沈磨滅之餘尤為可惜也】
石柱記碑 【 在墨妙亭顏真卿書記郡境山川陵墓之類】
斷碑二 【 在墨妙亭一咸通五年千僧翰書一乾元元年鄔彤書】
晉吳興太守謝公碑 【 在墨妙亭唐刺史兼侍御史裴清撰僧道銑書大歷七年歲在壬子建於龍興寺即今之報恩光孝寺】
太守歷官記 【 在墨妙亭晉太守謝公碣之陰唐人所勒也蓋自晉王逸少洎陳任忠凡四十四人】
湖州刺史題名記 【 唐廣德元年補闕內供奉李紓撰後記正元十六年華陽顧況撰又後題正元十七年刺史李詞又後題宋康定元年知州滕宗諒】
白蘋洲五亭記 【 在墨妙亭唐太子少傅分司東都馮翊縣開國侯賜紫金魚袋白居易撰知州事馬纘書開成四年十月建又見金石錄】
白蘋亭記 【 在墨妙亭唐殿中侍御史內供奉李直方撰前太僕寺主簿史鎬書并篆額後跋元和元年夏節度判官侍御史王澹獲覽此作】
白蘋洲記 【 在州大廳壁中中和五年六月八日刺史孫儲撰軍事判官前鄉貢進士王溥書】
修河漊記 【 在州治寶文閣直學士程大昌撰敷文閣待制沈樞書敷文閣待制賈選題蓋紹熙三年三月建】
湖州紀功碑 【 在甲仗庫唐元和中將仕郎前太常寺奉禮郎時元佐撰蓋紀刺史辛祕平賊臣李錡之黨也】
大寧寺建功德碑 【 在報恩光孝寺試大理評事兼武康縣令韓章撰前衢州龍邱縣尉徐浩書唐大歷六年建】
袁高茶山述 【 在墨妙亭唐朝議大夫使持節湖州諸事事守湖州刺史護軍賜紫金魚袋千(由頁)撰朝議郎前滁州長史上柱國徐(王壽)書蓋述刺史袁高所作茶山詩也 寶刻叢編唐湖州刺史袁高撰前滁州長史徐(王壽)書湖州之顧渚山歲備茶貢高為刺史感其采製之勤而作是詩其後于(由頁)為刺史得之於壞垣為之序而刻之真元七年五月】
烏程令韋公德政碑 【 在烏程縣治唐至德二年沈務本撰沈仲昌書文多漫滅宋嘉祐中知州楊紘摹題額九字刻石今在墨妙亭】
沈府君墓銘 【 在墨妙亭諱縉字章甫乾元元年京兆章卓撰并書】
胡夫人墓銘 【 在墨妙亭大中十二年鄉貢進士李翊述并書】
吳氏墓銘 【 在墨妙亭太和九年吳季良書】
金氏墓銘 【 在墨妙亭大中十二年鄉貢進士李翊述并書】
湖州州學記 【 碑在州學慶歷中張方平撰蔡襄書】
修架閣樓記 【 碑在樓下元祐七年左承議郎簽書節度判官廳公事朱振撰】
宣德軍節度判官廳壁記 【 天聖八年朝奉郎大理司直監察御史節度判官張侁撰】
吳興倅廳題名記 【 嘉祐六年祕書省祕書郎通判軍州章衡撰】
銷暑樓記碑 【 在樓南宋朝元祐五年呂昇卿撰并書】
浮玉亭記 【 在亭中天聖四年承事郎太常寺奉禮郎簽書寧國軍節度判官廳公事鄭戩撰中大夫行國子博士知安吉縣事尹希古書】
迎春橋記 【 在今駱駝橋下大中祥符五年將仕郎守大理評事通判軍州胥偃撰】
儀鳳橋記 【 在橋上天聖三年承奉郎守太常寺奉禮郎簽書宣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鄭戩撰】
廳梁題字記 【 元祐二年林希題在郡治】
修造倉庫橋梁記 【 治平二年徐仲謀撰在郡治】
會景樓記 【 治平二年徐仲謀撰在郡治】
秦篆嶧山記 【 在墨妙亭慶歷戊子摹刻參知政事宋庠跋】
寶章法帖一部 【 在墨妙亭元祐中劉燾被旨摹刻】
梁太守柳惲并寇準江南曲 【 在墨妙亭至和二年刻】
唐太守楊漢公杜牧詩 【 在墨妙亭天聖四年王秩刻】
張逸碧瀾堂陳堯佐芳菲園詩 【 在墨妙亭天聖九年淩景陽八分書】
東坡六客詞 【 在墨妙亭元祐六年撰】
東坡墨妙亭記 【 紹興丁卯蔣燦書重刻】
陳吏部修城記 【 在墨妙亭紹興十年陝之茂撰】
舞綃堂記 【 在墨妙亭乾道八年齊慶曾撰】
書記廳集虛堂記 【 元豐三年將仕郎試校書郎權掌書記陳師錫撰】
重修開元觀碑 【 在今天慶觀淳化四年登仕郎國子博士知婺州事刁衎撰】
吳興靈鶴贊 【 在天慶觀唐白居易之作也宋朝雍熙四年知州事鄭建為之序始刻石焉】
三住銘 【 在天慶觀唐施肩吾撰宋慶歷四年左著作郎葉綱書】
廣化寺嚴華一分塔銘 【 碑在寺慶歷二年宣德郎守太常博士集賢校理知州軍事胡宿撰】
廣化寺瑞閣記 【 碑在寺政和五年縉雲葉夢得撰并書信安程俱題額】
顏魯公祠堂記 【 在廟中嘉祐七年尚書屯田員外郎知州事張田撰】
郭尚書廟記 【 在廟中端拱元年太常博士權知州事鄭建撰】
曹王廟記 【 在廟中】
靈濟王廟記 【 在廟中】
通靈王廟記 【 在廟中】
項王廟記 【 在廟中】
貢院記 【 在貢院中】
商稅務記 【 在務內以上六記年月撰書人名氏各見逐處下】
石曼卿經史閣三字 【 在州學】
石曼卿敕建州學四字 【 在州學】 劉燾稽古閣三字 【 在州學】
重建學田記 【 在州學顧臨撰大觀元年重刻】
重繪三禮圖記 【 在州學紹興中劉一止撰關注書】
米元章魯公仙傳 【 在魯公堂元祐三年立】
程舍人魯公堂懷忠堂記 【 在魯公堂隆興元年立】
王狀元魯公堂三詩 【 在魯公堂乾道四年立】
趙直閣祠堂記 【 在魯公堂乾道中江都仲并撰唐琢立】
東坡先生祠堂記 【 在魯公堂淳熙八年蕭德藻撰胡南逢立】
烏程縣
唐大光和尚神異碑 【 在法華寺乾寧中丞相李紳撰見舊經】
唐大光和尚道蹟碑 【 在法華寺祕書郎陳文在撰見舊經】
唐丞相李紳墓碑 【 在裏山乾寧三年立見舊經】
唐吳興邱氏墓碑 【 在縣西霅水鄉麻谷元和四年立見舊編】
唐古山索靖廟碑 【 在本廟以後並見舊經】
吳越回文綬帶連環詩碑 【 在法華寺鎮國軍節度使錢惟治作九十首】
宋道場山千聖殿碑 【 在本寺太平興國三年安德軍安撫使知湖州錢信記】
瑞現禪院大聖碑 【 在喜宥院端拱二年祠部外郎鄭偡記】
西余山弄雪亭碑 【 在大覺寺慶歷中胡宿記】
何山定化院碑 【 在本院熙寧八年朱臨記】
卞山龍王廟碑 【 在本廟熙寧六年朱臨記】
何氏讀書堂碑 【 在何山寺汪藻記】
葛仙翁祠堂碑 【 在普照院葛立方記】
真武畫像碑 【 在佑聖宮丞相沈該贊】
歸安縣
唐重置興國寺碑 【 在無為寺見舊編】
唐永興寺僧伽和尚碑 【 在鹿苑寺元和九年十月二日立前左武衛兵曹參軍裴述撰費濤書胡季良篆額和尚姓何】
唐永興寺冥道記 【 在鹿苑寺咸通四年沙門簡章述并書】
縣令戴公生祠記 【 在鹿苑寺鄉貢進士張先述】 唐東林土地廟記
南園記碑 【 南園在郡定安門內橫塘隸本縣界向來沮洳敻隔僅有慈感寺吏部侍郎萬鍾家世錢塘有為司農卿時卜宅於其傍開拓浸廣號曰南園臺閣亭榭四時花卉俱富為諸園冠慶元二年煥章閣學士洪邁為之記】
長興縣
陳周宏正報德寺碑 【 在大雄寺內】
陳徐陵撰報德寺塔銘 【 在大雄寺子院】
唐沙門靈皎城山寺碑 【 在慈氏院元和中撰】
唐沙門清晝魚陂明禪師塔銘 【 在空隱院】
晉謝太傅塘碑 【 舊在謝公鄉至唐天寶盜起碑刻不存大歷中刺史顏真卿取舊史遺文刊石而書其陰今碑尚在墨妙亭】
宋朝縣令新廳事碑 【 在縣治】
縣令許祕丞長興利便事碑 【 在縣治】
墓田碑 【 大觀三年立在謝太傅廟】
杜概長興雜詠 【 子希為郡守刻字墨妙亭】
修謝太傅廟碑 【 治平四年知縣吳濤作在本廟】
武康縣
唐大慈寺鐘記 【 在本寺唐縣令韓章撰】
吳越大安禪寺佛殿記 【 在本寺】
吳越風山靈德王廟記 【 在本寺】
宋重建縣學記 【 在縣學淳熙十五年郡人蕭德藻作】
敕賜淵應廟碑 【 在本廟建中靖國閒毛滂作】
德清縣
梁沈氏述祖德碑 【 按顏魯公集南齊徵士沈麟士製立於金鵝山歲久殘闕乾元中為盜火所(上蓺下火)碑首毀裂嶔然將墮過江二十葉孫御史中丞震移牒郡國請葺屬兵凶曠而莫修忽有仆樹生於龜腹盤根抱趾聳榦夾碑嶷如工造鬱若神化欹者復正危者再堅號慶樹碑其後碑為十六段在縣獄中魯公大書其陰元祐中太守林希刻石記其事云以顏集補其闕凡百有十四字不可補者十字舊碑今不知所在林公石刻在墨妙亭】
大唐興禪寺碑 【 舊二板六字字皆徑三尺體勢壯逸相傳燕公張說書寺在德清三巿鎮今號覺海故令陳之方愛此字龕於乾元寺壁閒元祐三年取置墨妙亭之東楹書板不存今止有臨本小字石刻】
唐李該靈泉記 【 景祐四年縣令竇充重刻】
羅漢禪院記 【 在明因院】
八聖寺記 【 在本寺】
重修至聖文宣王廟碑 【 在縣學】
重修孔子廟碑
法鑒講師塔銘 【 在覺海寺】
葛清孝公仙潭雜詠碑 【 在墨妙亭】
重修縣宇記 【 在縣小廳】 趙知縣生祠記 【 在乾元寺】
唐大慈寺鐘記 【 在本寺唐縣令韓章撰】
吳越大安禪寺佛殿記 【 在本寺】
安吉縣
唐施明侯記 【 在本廟】
歷年圖碑晝錦堂碑 【 並在縣學韓磊刻】
食用故事
酒 顧長生三吳土地記云烏程縣舊有程林氏烏巾氏秦時二家能釀美酒遂名縣漢梁孝王兔園會招鄒枚司馬之徒賦烏鄉酒故張景陽七命云酒則荊南烏程注荊溪之南非江陵之荊南也按吳興有荊溪源出荊山舊編云即此溪也又白居易有錢湖州寄箬下酒詩云勞將箬下忘憂物寄與江城愛酒翁按長興有上箬有下箬溪輿地志夾岸悉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釀酒醇美俗稱下箬酒韋昭吳興錄云烏程箬下酒有名吳興記云上箬下箬村並出美酒劉夢得詩云鸚鵡杯中箬下春藝苑雌黃云說者以荊南為荊州非也即烏程荊溪之南耳漁隱叢話曰藝苑雌黃以箬下酒為烏程酒誤矣
茶 陸羽茶經曰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湖州生長興縣顧渚山中常州義興縣生君山懸腳嶺北峰下唐義興縣重修茶舍記云義興貢茶非舊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典是邦僧有獻佳茗者會客嘗之野人陸羽以為芬香甘辣冠於他境可薦於上栖筠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厥後因之徵獻浸廣遂為任土之貢故玉川子詩云天子頃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舊編云顧渚與宜興接唐代宗以其歲造數多遂命長興均貢自大歷五年始分山析造歲有客額鬻有禁令諸鄉茶芽置焙於顧渚以刺史主之觀察使總之裴文茶錄云顧渚蘄陽蒙山最上其次壽州陽羨李肇國史補云蒙頂第一顧渚第二宜興第三郡國志云顧渚中者與夾州同生桑獳獅二塢白苧山懸腳嶺者與襄荊申三州同生鳳亭山伏翼澗飛雲曲水二寺青峴啄木二嶺與壽州同貞元五年置合溪焙喬衝焙歲貢凡五等第一陸遞限清明到京謂之急程茶張文規有詩云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李郢詩曰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其餘並水路進限以四月到貞元初刺史袁高茶山詩曰黎甿輕耕農采掇實苦辛一夫且當役盡室皆同臻捫葛上欹壁蓬頭入荒榛終朝不盈掬手足皆鱗皴悲嗟遍空山草木為不春陰嶺芽未吐使曹牒已頻可見當時之害民亦不少又與毘陵交界爭耀先期或詭出柳車或宵馳傳驛爭先萬里以要一時之澤貞元八年刺史于(由頁)始貽書毘陵請各緩數日俾遂滋長開成三年刺史楊漢公表奏乞於舊限特展三五日敕從之先是兩州析造時供進五百串稍加至二千串會昌中至一萬八千四百斤每造茶時兩州刺史親至其處故白居易有詩曰盤上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鬥新統記云長興有貢茶院在虎頭巖後曰顧渚右所射而左懸臼或耕為園或伐為炭惟官山獨深秀舊於顧渚源建草舍三十餘閒自大歷五年至正元十六年於此造茶急程遞進取清明到京袁高于(由頁)李吉甫各有述至正元十七年刺史李詞以院宇隘陋造寺一所移武康吉祥額置焉以東廊三十閒為貢茶院兩行置茶碓又焙百餘所工匠千餘人引顧渚泉亙其閒烹烝滌濯皆用之非此水不能製也刺史常以立春後四十五日入山暨穀雨還
鹽 郡去海遠土不產鹽舊人戶計口納丁鹽錢計四萬三百三十貫有奇歲給鹽一萬四千五百餘石續圖經云今不給鹽錢又捐折
飯 舊圖經云稻米有名十里香師姑(禾亢)炊飯以師姑(禾亢)一斗雜以十里香一升自是芬香發越
烏飯 統記云夏至日以南燭草染糯作烏飯僧道尤高此食南燭草即今黑飯葉也今俗四月八日造以供佛因相饋送
鱠 吳興記云唐昭德操刀運砧翼從風隨紅綜素縷紛紛霏霏好事者嘲之曰鱠若值吳縷細花鋪若非遇吳費醋及葫江東呼蒜曰葫蘇東坡云吳興庖人斫松江鱸鱠亦足以一笑鄉土以鱠為盛饌每遇上客新姻慶賀燕集必設此盤飣羅列更無別味鱠匠十數為曹淩晨立魚肆視所買多寡而往裁紅縷白鋪成花草鸞鳳或詩句詞章殊得其妙造齏亦甚得法所謂金齏玉鱠又有骨淡羹每斫鱠悉以骨熬羹味極淡薄自有真味食鱠已各一杯本草謂凡物腦能消肉正以食之必多用此羹也長興所造尤薄僅如蟬翼他處所不及
魚羹 吳興記云平望車溪出美魚諺云曲阿不食平望不羹為失味今鄉閒魚肥而鮮為羹甚美不特車谿也
鮓 唐張文規郡齋書情云食有吳興鮓蔡寬夫詩話云吳中作鮓多就谿池中蓮葉包為之後數日取食比瓶中者氣味特妙白居易詩曰就荷葉上包魚鮓當石渠中浸酒尊昔人已有此法鄉閒取大魚切作片用(鬲芻)米屑荷葉三數重包之謂之荷包可以致遠非就荷上作也閒用精肉旋鮓就池荷包褁數刻可供蓋荷葉性惡肥膩多作能害荷
水菜 舊編云合溪蘆菔極脆美水亦甘潔土人就以水滌漬入鹽為水菜甚有名(土曇)置以饋送
蒸嘗菜 統記云土人以蘋為蒸嘗菜
酥 俗稱烏戊乳酥最佳又為花果魚鳥之屬以為盤飣之華可用寄遠大抵鄉閒畜牛之家例能為酥及乳
漆器 安吉長興武康山多漆巿行漆器舊頗有名元豐閒嘗供三十事今器不迨昔不充貢
陶器 括地志云德清巿亭山陶器大甕容三十石小者二十石名之曰(石聶)餘處無此大器也
銅鏡 大寧寺有章后鏡一面郡舊有銅阬工人鑄造得訣小大方員照鑒若一官禁銅鏡漸難得工價廉器亦不迨昔
沙盆 山谿沙有細者貞元十五年進沙盆一百枚
魚脯 舊編儀鳳橋南有魚脯樓吳越錢氏於此曝魚脯修貢上國今鄉土魚脯甚美春月尤多作以供盤飣
事物雜志
州治
聖火 南史紀齊永明十一年有沙門齎赤火以療疾貴賤爭取之多得其驗都下咸曰聖火詔禁之不止火灸至七炷而疾愈吳興丘國賓密以還鄉邑人楊道慶虛疾二十年依法灸即瘥
潮 吳均吳興假還山夜發南亭詩曰浮舟聽潮上李宗諤圖經云荊谿至吳山下每日潮高二尺倒流七十里云是吳王送女潮今攷吳江太湖俱無潮不知荊谿之潮何道而至今無之
香 卞山在湖州山下有無價香有老母拾得一大石光彩可玩偶墜火中異香聞於遠近收而寶之每投火中異香如初出洪(艼去丁改芻)香後譜
歌舞 于競大唐傳云德清縣西前溪村則南朝集樂之處今尚有數百家習音樂江南聲妓多自此出所謂舞出前溪也復齋漫錄云陳劉刪詩云山邊歌落日池上舞前溪唐崔灝詩云舞愛前溪妙歌憐子夜長按古今樂錄晉車騎將軍沈作前溪歌而非舞也蓋復齋不曾見于競大唐舞出處耳
水嬉 統記清明日橈彩舟於溪上為競渡之戲謂宜田蠶按藝苑雌黃云南方競渡治其舟使輕利謂之飛鳧又曰水車又曰水馬相傳以為始於越王句踐蓋斷髮文身之俗習水而好戰古有其風而荊楚歲時記則曰五月五日為屈原投汩羅人傷其死並將舟楫拯之至今為俗鄉土止是寒食日為之至清明日止又古集載太和末杜牧自御史出佐沈傳師宣城幕聞湖州為淛西名郡風物妍好且多麗色往遊之刺史崔君喻其意悉致籍妓牧殊不愜牧曰願得張水嬉使州人畢觀俟其雲合冀忽有閱史君如其言至暮兩岸觀者如堵云云
舟 郡為澤國動須舟楫之利大者至數百千斛輕檻華麗率用撐駕小者僅進三五人人用一楫出沒波濤最為輕快舊編云安吉水多湍瀨舟皆刳木為之有太古制長興之舟皆短後又有販鮮魚小舟不及百斛用四五櫓者頃年過客及郡官和顧舟船率下兩邑吏或攔捉民閒船隻應副而航戶計囑牙儈避免慶元中知州事李景和括責在城應管航船載戶將張二等共一百八十五隻置籍在官遇有差顧照籍以次輪差行之年餘尚未差遍既得均當且免逐時攔捉搔擾
鐘 詩眼云南史載丘仲孚烏程人少好學讀書常以中宵鐘鳴為限又阮景仲為吳興太守禁半夜鐘唐詩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半夜鐘吳中舊事也今鄉中諸寺至四更五點皆鳴鐘鐘聲絕則轉五更未知此即中宵鐘否也
吳歌 唐劉禹錫竹枝歌云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也有情苕溪漁隱曰余嘗舟行苕溪夜聞人唱吳歌歌中有此後兩句餘雜以俚語今之舟人樵子往往能歌俗謂之山歌即吳歌也
畫 舊編云光孝寺山門後壁有唐人所畫佛像有神人臂鷹者毛羽雖皴剝至今樑棟閒鳥雀不敢集又大中祥符寺佛殿後壁有畫水一堵望之洶湧真名筆也又統記云張僧繇為吳興太守畫白塔寺彌勒佛菩薩像世稱奇妙
玄真子 唐書張志和字子同金華人明經擢第不願仕游江湖自稱煙波釣徒又自號玄真子顏真卿為湖州刺史志和來謁真卿以舟敝請更之志和曰願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閒有漁父詞五首其三曰霅溪灣裏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歎窮
桑苧翁 唐陸羽字鴻漸初隱居苧山自稱桑苧翁撰茶經三卷常時閉戶著書或獨行野中誦詩擊水徘徊不得意或慟哭而歸時人謂今之接輿
陸魯望 唐陸龜蒙字魯望少高放通六經大義尤明春秋舉進士一不中來湖州從刺史張搏游搏辟以自佐又嗜茶置園顧渚山下歲取茶租自判品第
裴子野 梁裴子野本河東人寓居湖州之故鄣著宋略在縣治西南三十六里永昌鄉
張東遷 宋張岱辟州從事累遷東遷令時殷仲為吳興太守謂人曰張東遷親貧須養所以棲遲下邑然名器方顯終當大至後為司徒佐西曹掾母年八十注籍未滿岱便去官從實還養
吳興八絕 統記云吳範善歷數知風氣劉惇善星文趙達能算嚴武善圍棋宋壽能占夢皇象能書曹不興善畫菰城夏嫗善相謂之吳興八絕徐陵烏程孝義寺碑曰八絕之技依然是也
吳興三絕 刺史張文規詩曰蘋洲頓覺池沼俗苧布直勝羅綺輕清風樓下草初出明月峽中茶始生吳興三絕不可捨勸子強為吳會行
吳音不變 宋邱深之吳興烏程人位侍中都官尚書宋世江東貴達者會稽孔季恭子靈符吳郡顧琛及深之吳音不變
張纘一盃酒 吳興吳規張纘一盃酒殺吳氏三人出南史纘傳
吳興僕射 沈文季梁延興中為尚書右僕射尚書令王晏嘗戲為吳興僕射
吳興郡公 姓氏錄梁姚宣業為吳興郡公
吳興別駕 統記云宋吳興別駕沈懷文
吳興祭酒 統記云宋齊祭酒孟景翼
湖州文學 楊國忠會諸親時知吏部銓事欲大噱呼選人名引入中庭不問資序短小者補州參軍胡者與湖州文學簾中大笑出韋絢述劉禹錫佳話
吳興郡疏 宋吳興太守王韶之撰一卷
吳興雜詠 唐志張文規作七卷
吳興記 山謙之作見酒下
吳興錄 韋昭作見酒類下
吳興山墟名 張玄之作見統記援引不一又云晉吳興太守王韶之撰吳興山墟名二卷
三吳土地記 顧長生作
吳興志 陸羽作見陸羽集
吳興統記 景德中湖州攝長史左文質纂十卷
吳興詩集 熙寧中知州事孫覺裒次為三卷自晉至唐凡二百首
武康土地記 唐福州侯官尉沈常撰一卷
餘英志 慶元中鄉貢進士劉瞳撰二卷
吳興續圖經 紹興中教授同郡官編
吳興志舊編 淳熙中教授周世南同學職分十二卷
烏程縣
下菰城 在縣南二十五里吳興記云春申君黃歇於菰城縣起樓連延十里西接黃浦吳錄云吳時鄭嫗善相居此餘見郡志菰城下
古卜城 統記云在縣西南六十里宋略云龍驤將軍益州刺史卜天興所築因以為名
古戶城 統記云在縣西十九里吳孫皓時置文皇帝陵戶二百家城於此
邱城 舊編云在縣北十八里近太湖漢邱氏所居也吳越錢氏嘗築城屯戍以拒南唐城今尚存紹興閒亦嘗牧馬
鳩茲城 顏真卿石柱記有春秋鳩茲城
避宅城 在烏程縣杼山見本寺碑
歐陽亭 舊編云在縣東十六里地里志云烏程東有歐陽亭以其亭在歐山之陽也
烏亭 舊經云在昇山羲之所造以烏巾氏所居今廢
顯亭五花亭 顏真卿石柱記云顯峴山上有顯亭五花亭顯亭晉殷康造五花亭唐韋景先造見舊編
毘山亭 舊經云在毘山梁太守柳惲所創惲與郡主簿吳均有毘山詩贈答
三癸亭 在杼山碑云三癸亭顏真卿造處士陸羽以其建於癸年癸月癸日故名真卿與李(上艼去丁中品下□)陸羽僧皎然皆有賦杼山三癸亭詩
伍子胥宅 舊編云在縣東南六十里伍林村昔子胥逃難築室於此舊基尚存
丘路 舊經云在縣南七里昔鄉人丘傑年十三鄰人胡氏築牆侵界傑乃夜移籬退三尺胡氏慚復退二尺遂成大路至今為謂丘路
項王走馬埒 山墟名云卞山有項王走馬埒飲馬池山上又有項王繫馬木石閒又有項王馬跡也
仙人頂 舊編云在縣西二十里棲賢村山上有石洞舊傳有仙人居此故名仙人頂或傳齊田常之亂管仲之後逃難入吳楚有居此者今山多管氏然不見書傳也
三碑 舊編云昔有漢三費碑在其鄉因以名其鄉今移在烏程縣墨妙亭按統記云顧祕虞潭謝安三碑在郡南道西徐陵孝義寺碑云三碑之風可仰蓋顧祕虞潭謝安皆為郡守事必有證
石簣 輿地志在烏程縣有卞山山之東足有一石簣高數丈殷康欲開風雨晦暝而止
石(缶尊) 在烏程縣峴山唐開元中李適之為湖州別駕每視事之餘攜所親登山恣飲望帝鄉時有一醉後適之為相土人因呼為李相石(缶尊)大歷中刺史顏真卿及門生弟姪多攜壺檥楫以浮乃作故李相石(缶尊)晏集聯句詩序云因積溜泉石嵌為(缶尊)形公注酒其中結宇環飲之首句云李公登飲處因石為窪(缶尊)見吳興詩序
金井玉澗乳竇石膏溫泉 顏真卿石柱記云卞山上有龜洞金井玉澗乳竇石膏溫泉舊編今大玲瓏山朱氏所居有水名玉澗
蒲帆 楊漠公開塘得蒲帆因名其塘
烏程侯 吳志孫皓封烏程侯晉史書周玘封烏程侯
烏程公 晉書周玘封烏程公
石林 在烏程縣卞山大陽塢尚書左丞葉夢得所居也有居一區旁曰石林精舍其正堂曰兼山析廡各為軒曰負日曰躋雲前有池以聚眾流曰碧琳有東西兩巖其東有二亭曰嚴居曰真意又東有堂曰承詔堂後有石環立最為殊勝上有亭據險以望太湖曰知止其西有菴曰淨樂有堂在精舍之前曰求志有堂在西山之下曰從好
隱安 在烏程縣菁山前太守葛勝仲之別業也外有溪澗澄澈清泚嘗與釋子贊能流觴其上以蜜漿代酒酥代肴賦詩為樂見丹陽集
夢馬堂 朱勝非紹興四年四月二日其母魯國太夫人楊氏卒勝非扶護卜地於吳興華嚴山嘉會寺前夢夜十騎入山衣服錦繡鞍勒鮮華回旋寺前以一馬繫於林中餘復馳去次夕又夢有衣冠之上容狀甚偉跣其二足入寺厲聲言我來定地寺有寄居石大順秀才亦夢之因請於朝以嘉會為墳寺改號崇因薦福依北万墓法作大塚塚前起獻堂以夢馬名之
松蒲落處即是穴 內翰葉清臣欲葬其母永安太君夢有謝秀才來謁云松蒲落處即是穴翌日至倪塢適有松蒲墮其前遂卜地於此還至王村見廟像恍如夢中
朱長馬作粥散貧民 朱服之祖為湖州長馬慶歷庚寅會歲饑以米八百斛作粥散貧民是歲其子臨生服後遂顯貴詳見主學王定國三槐錄
歸安縣
千金墟 舊編載統記云漢吳王濞鑄錢於銅峴山置府庫於此故名千金墟興國寺碑云晉王衍嘗居之
泛金溪 獅子吼寺碑云本泛金而為號人駕鶴以曾游今其村水號泛金溪云
仙潭 見上葛清孝公有仙潭雜詩刻在墨妙亭
火爐頂 舊編云在東林山上回仙錄云葛洪嘗煉丹於此昔人曾開巖頂得莩炭數斛內有雙陶合牢不可啟擊破視之無物山下有煉丹九井尚存山之東有谿曰仙谿谿口有龜澤鳳澤
錦墟 舊編云在上絕山吳興記云山有花卉村多海棠薔薇紅躑躅朱藤二三月花發名為錦墟舊編又載章浦在縣東百二十五里今不在縣界
長興縣
晏子城 在縣西南百二十里晏子鄉吳地志云齊晏子娶吳王女築此城 【 舊編云今耕者每得黃金狀類四角菱花焰爍爍名晏子金有客題詩云豚肩不掩豆一裘三十年身後黃金出其然不其然】
吳夫概城 即今縣郭也跨箬水之深據戍山之險狹而且長故曰長城舊編云義集之士百十為群時號大義軍故長城今名大義村
上概村 在吳山東南即夫概故名
故長城縣城 地志云在縣東南一十八里晉太康中分烏程置長城縣於富陂村即其地也至成帝咸康中始徙箬谿北
故鄣城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吳地志云秦滅楚置鄣郡於此舊編云今攷自西漢初郡廢立故鄣縣置至唐省入長城太平寰宇記云俗號府頭是也今與安吉谿鎮北相接屬長興管下其地皆成良田尺磚寸瓦無孑遺圖經云秦置鄣郡漢吳王濞反後郡廢為故鄣縣晉以後縣亦廢今名故鄣城
後府城 在縣西南一百九十里吳地志云吳文帝所築圖經云太子和築
九里城 在縣西南九十里
四安府 在縣西南六十九里隋大業九年置為鷹揚府續以四安山為名
東林城 在縣西南四十八里
西林城 在縣西南四十八里接東林二城悉吳時築今廢圖經云皆在西南四十八里
城山城 在縣南五十里吳地志云是時嚴白虎與呂蒙相拒於此
大騎城小騎城 皆在縣西百二十里吳地志云吳王濞築為馬既
朱城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輿地志云昔烏程侯嚴白虎遣女婿朱叔廉來築故名
長城宮 在縣西二里陳文帝天嘉元年置今大寧寺後 【 已上見統記諸書】
庱亭 在縣西北懸腳嶺下吳孫權建安二十三年嘗擒虎於此唐初沈法興使其將蔣元超與李子通戰於庱亭即此竇苹唐書音訓云庱亭在吳興
臥冰池 在縣西南六十里方廣十餘丈舊編云故老相傳以為王祥臥冰之所其石刻沒於水旱歲或見
陸匯 在縣東三里唐陸龜蒙別業在焉陸龜蒙居吳江在吳東別業在陸匯即湖西有震澤別業在詩三十首今旁近居民皆陸姓
玉竇泉 在落塢深廣皆二尺色紺碧味甘唐處士鄭遨與道士李道殷羅隱築室於泉口號三隱紹興中侍郎錢伯言有碑
三仙石壁 在落塢五代時高士韓必吳崧有道能煉金丹錢王遣羅隱招之二人隱入石壁中
白石洞天 在八座山側唐仙韓湘隱於此山有二井深不可測陰則有雲霧自中起舊編云舊傳與張公洞相通
釣臺 在縣西北三十里石壁兀然如屏高五十餘丈陳高祖微時垂釣之處其頂平夷有池號陳高祖磨劍池池下有驚湍前有彈子塢相傳陳高祖垂釣時飛彈於此
石麒麟 在縣治西二百步大雄寺南陳始興昭烈王明陵前高九尺傍有號麒麟巷
聖井 在縣東廣惠院有五井其一晉永嘉中陳氏遠祖所穿高祖初生井泉湧出家人汲以浴之今謂之聖井餘四井亦陳時所鑿
陳文帝四鼎 在大雄寺
陳高祖竹床竹帳 在大雄寺殿內
陳五主真容屏風 在大雄寺大著作徐陸所畫舊編云四鼎竹床竹帳屏風會昌中寺廢皆散失
陳朝檜 在大雄寺殿前檜中空裂為四枝蔭半庭堅如金石相傳陳高祖手植號陳朝檜內翰汪藻文康公葛勝仲皆有詩詠
下箬酒顧渚茶
吳王送女潮
梓材巾箱 【 並見郡志】
石鼓 夏駕山一名石鼓山有石鼓高一丈徑三尺下有盤石為足諺云石鼓鳴則三吳有兵括地志云石鼓作金鼓鳴亦魏郡雲陽石鼓之類吳興志云五行志並說
崔祐前銘 崔植銘
崔趙村 在罨畫溪之後右崔即唐相祐甫之後家藏韓愈所作祐甫墓銘雖蟫腐而翰墨精采如新又藏崔植崔逖等誥數軸吏部尚書顏真卿吏部侍郎說尚書上柱國邕知制誥李揆吏部尚書林甫平章事墀筆跡並存其家寶之官為蠲其丁錢
武康縣
赤眉城 在縣西南三里石城山山下漢赤眉入寇築城此地邑人保山之上形勢便利城保山腳失利之地大則敗而走舊編云山頂有五馬堂
牙門城 在縣北五里鳳凰山梁侯景寇建業邑人司徒長史牙門將軍沈子春令宗族築城於此因以為名餘英志云二城今皆為桑柘地
金井 在縣東北十五里梁沈傳以孝行聞嘗夢人遺金既覺因濬井得銅瓶中有金五十兩即此井舊編
神鐘 大慈寺有神鐘記唐縣令韓章撰云大歷五年僧神晤欲為寺緣化鑄鐘忽聞空中鐘聲徹數十里遠近驚聞及鐘成聲與向所聞無異後事達於朝命輦至關中至敢山谿舟沒沈水取不復得
美人石 見阮公谿下
虎跑泉 見護國禪院下
連理石榴 統記載祥應圖云齊永明元年吳興武康沈榮家有石榴連理太守楊文崇聞奏
德清縣
前谿 在縣南有前谿坊後谿坊按于競大唐傳德清縣前谿村則南朝集樂之處見郡志雜志上歌舞門
將軍城 在縣南二百里吳憾山上唐至德二年太尉李光弼偏將軍辛牧所築平朱覃姚廷等賊
陸巿 在縣南十五里舊為巿一夕平沉居人遂徙而東去所謂新巿也陸巿今為谿港下有階基礎石甚多水淺天晴歷歷可見舟過竹篙目底磚石相擊有聲人或得錢鐵陶瓦之器今有巡檢廳
敢山谿鐘 在縣東唐天寶中有僧神晤在武康寶相寺鑄鐘即今大慈寺是夕有星臨照鐘聲中律呂朝廷聞之遣人求取載至敢山谿鐘沉水每遇大旱水涸或聞鐘聲武康大慈寺有唐碑載其事
孝鵝冢 在縣東蔣灣唐天寶中邑人武義主簿沈朝家一母鵝將死其雛悲鳴不復飲食母鵝死雛銜敗薦以覆之又銜芻草若祭之之狀向天號(口斗)遂死其旁沈氏函二鵝葬於此後人呼為孝鵝冢
盧發源之父能吟詠 宋朝盧發源之父正議德清人有詩云青衫白髮老參軍旋糶黃梁買酒樽但得有錢留客醉全勝騎馬傍人門又有一詩云十月都門風薄衣夜砧聲裏雁南飛野人不羨長安樂且趁鱸魚一飽歸見姚氏殘語
他日當能振辯才家風 宋朝僧若愚字谷老姓馬少於覺海寺出家後從參寥從龍□辯才傳教俱有詩名東坡見師詩許之曰他日當能振辯才家風惟嫉惡嘗與妖僧訟於朝妖僧竟抵罪有詩文一集號餘塵編
安吉縣
孔子井 在安吉縣西南一百三十里俗傳云孔子游此鑿井而飲按史記世家孔子未嘗游吳此井未詳所自
邸閣山 三國時用兵聚糧皆至邸閣猶轉般倉吳都金陵故為邸閣於此今俗書為邸角字隨音轉爾
王祥宅 在梅谿瑞竹里
隱塢 太平寰宇記梁陶貞白嘗隱居於此
陳高祖為舟木 在安吉縣梅谿之曲
花渚 梅谿鎮西吳越征西將軍吳環之所居其後裔可幾知幾作堂其中號二吳讀書堂長興令林概有詩刻其內
銀坊 在移風鄉古采銀之處以上見舊編
蛟龍池 在安吉縣
翔鳳林 在安吉縣
裴子野故宅 梁書裴子野本河東人寓居吳興之故鄣著諸侯略其宅在故鄣縣西南三十六里永昌鄉長興有至德鄉舊名永昌鄉或恐未必然
周弘讓故宅 即弘政之弟也弘政為安吉縣令乃居山結宇耽玩文史其宅在縣西南三十六里永昌鄉
姚萇塵尾扇鐵樓書鎮 曇諦法師石磬
兩生墳 在縣北三十里釋曇諦姓康氏前生為崇覺法師與姚萇講法華經後生為曇諦法師居崑山寺前後兩生均葬於此高僧傳云曇諦年十歲隨父彤將之樊鄧路逢僧(上下石)諦呼曰(上下石)(上下石)曰童子呼吾諦曰汝不以吾為弟子時采菜被豬傷手(上下石)驚問其父父曰其母初夢一僧寄塵尾扇鐵樓書鎮既覺二物俱在因出以示(上下石)(上下石)曰此乃崇覺法師之後身也(上下石)崇覺之弟子與姚萇講法華經(上下石)為都講論
施世英金鐘 巳上見顏魯公石柱記
史家長吐氣噓花 史家長少有道術日遊廛巿落魄不(狗去句改{革馬})言人災福往往多應窮冬折枝吐氣吹之須臾生蓓蕾又噓之則花開方臘之亂郡守使人問之以一書附回及開緘大書明年春三月者取去賊滅果方臘被擒
吳興志卷十九
宋談鑰撰
井
鍊丹井在湖州府天慶觀西 【 舊編云世傳葛洪於此鍊丹】
烏程侯井在烏程縣東北口圓徑一丈六尺即吳孫皓為烏程侯時井也 【 見括地志】
義井在湖州府四十四所 【 舊編載處所譙門外東西各一 衙西門一 煉丹井簽北判西廳北 清通坊南 司理院前 醋庫南 瓦子巷西 鐵觀音院東 開元寺東西各一 烏程縣前後并西各一 州學東西各一 獵場巷 威果營東 靈濟廟東西各一 小宮前郟家巷 子城東西并後各一 堂子巷 前石橋北亭子巷 天慶觀東西各一 天聖寺南人寺谿東 草場巷 報恩寺東 又寺東巷 又寺後 飛英寺南 龍旂營前 歸安縣西無星橋東 馬軍營下南廟前 西倉前 自龍旗營前以上三十九井在郡西北連卞山故泉清而甘歸安縣西以下五井在郡東南地多沮洳故泉或黃或白而味淡亦猶四水合流而濁西南清也並舊編大抵湖雖澤國郡人罕汲谿飲且以土薄易鑿故井皆汲是以義井處處有之】
錢氏飲馬井在武康縣北十五里名懷德耆舊相傳吳越王錢鏐微時過此飲馬坎中水泉迸流里人因浚治之
石井在武康縣東南石脅山之南巖天欲雨則出雲氣銅井在武康縣西北十五里銅官山麓昔人引藤蔓為綆探之莫窮其底井傍有石燕洞 【 餘英志云燕之隱見以春秋分與巢燕同】 溫井 在武康縣西南十五里溫村水旱無盈涸灌田頃畝甚多
金井在武康縣北十五里里名永仁泉在山巔有古松蔭之色正黃深不見底
莊井在武康縣北五里几山之東旱不枯竭灌田百餘頃
義井在武康縣南十二里黃泉村旱亦不枯
毛公醴泉井在武康縣西北七里招賢山縣令毛滂始見泉出平原色如乳因疏為井
砂井在安吉縣東南 湖州諸邑號山邑者安吉武康也而安吉為之最故其舟皆刳木為之以其水驟長而易退也且多置湖泊及沼沚陂堰之屬以瀦水故其民不一意於農至於育蠶則以多為貴有至數百箔者一在武康縣西一里懷安門外俗呼為砂井頭
橋梁
湖為澤國苕霅眾水會於城中浩漾湍急既不可厲揭而涉濟以舟(木伐)遇風朝雨夕谿流瀑漲之際亦有覆溺之懼故成梁之政視他郡尤急郡舊稱三巨橋而舊經統記共載七橋徐仲謀有谿上七橋詩曰羅列全如斗極星是也蓋由餘不前谿等水自定安門入苕水自清源門入二水至江子匯合為霅谿以出臨湖門跨餘不水有甘棠橋跨苕水有儀鳳橋而駱駝則跨合流之霅水也是謂三巨橋東有運河自迎春門入至駱駝橋南與霅水會又苕水分一港自烏程縣治東之北岸出迎禧門又霅水分一港自駱駝北之西岸出奉勝門跨運河有望州橋人依橋跨苕水支港有眺谷橋跨霅水支港有楚帝橋通前之三以為七其前他有前石橋後石橋見唐人碑記望仙橋見統記餘多後人增創者也
駱駝橋在子城東唐初建 【 統記雲弘嗣造舊編因史雲弘嗣垂拱元年刺史按唐刺史題名是年乃鄭體遠題名是李紓等作不應誤若曰垂拱元年則刺史非雲弘嗣若是雲弘嗣則非垂拱年中未知統記何所依據】 以其形穹崇若駱駝背也劉禹錫詩云駱駝橋上蘋風起顏真卿放生池碑云置駱駝橋東橋名舊矣後改名迎春橋以其直迎春門也宋朝祥符五年知州事刁衎重修後政王膺桐繼營造通判胥偃為記曰橫亙谿上三巨橋迎春其甲也驚湍箭馳列柱櫛比覆以飛宇約以雕檻得其實矣牓顏真卿書今復舊名碑尚存 【 見舊編又統記云今改名迎春橋則是興國閒已名矣舊經云在南郭門內緣今甘棠橋舊名東駱駝橋致誤】 慶元六年火燔知州事李景和重建
儀鳳橋在湖州府治西南 【 舊編云在州西南苕谿上跨晉(希□)鑒漕瀆】 唐儀鳳中置 【 舊經云儀鳳二年統記云元年刺史裴元絳造舊編云三年裴元絳造按唐紀儀鳳止於三年而三書各據其一未知孰是唐刺史題名又無裴元絳但自顯慶五年韋漳辛後經二十三年為弘道二年方書武大沖恐其閒有缺】 因年號為名也宋朝天聖三年知州事高慎交重建判官鄭戩記云建自唐室因紀號而名平袤數十尋叢倚百餘柱亙於兩谿殊為勝概紹熙三年居民遺火延燎隨即建造易名紹熙舊橋有畫棟采欄與駱駝橋華煥相望今純以石
甘棠橋在湖州府治南通靈王廟前自唐有之 【 太中閒鄭言作文宣王新廟碑曰西臨霅谿南橫荻塘梁塹為橋編木為柵右甘棠橋正與文宣王廟相對】 舊名伏龍橋亦名東長橋又曰東駱駝橋 【 統記有伏龍橋在州南寶安寺側以其勢若伏龍寶安寺今為小景德寺此與橋相對三巨橋一曰駱駝一曰儀鳳一曰伏龍名亦相類他橋不足稱此也舊圖經曰東長橋在子城東南霅谿上即舊東駱駝橋既與今駱駝橋地理差互又李宗諤圖經是朝廷以郡國志類修本郡上圖志時不敢以舊名上故曰東長橋也】 祥符中胥偃謂三巨橋此其一也後嘗廢壞往來者渡以舟政和中知州事章援建木橋以其父故相惇嘗守此有遺愛名曰甘棠建炎末郡人相與率金錢易木以石且築堵於中流析橋為二南橋高可通大舟北橋平衍以便行者慶元六年知州事李景和重修
人依橋在湖州府 【 續記作仁依】 在歸安縣治東跨運河 【 舊經云在東閶門外】 元和中刺史辛祕造因貞元中刺史李詞開拓東郭門置閶門以門內空閑招輯浮客人多依之橋居其旁因以得名舊跨河起樓三閒至今呼為花樓橋
望州橋在湖州府迎春門內亦跨運河視眾橋為高故名
楚帝橋在湖州府子城北近楚帝廟因以得名楚帝即項王也陳朝嘗封楚帝橋跨出奉勝門霅谿支港
眺谷橋在湖州府子城西烏程縣治之東向南山谷舉踵可望橋跨出迎禧門苕谿支港 【 舊經曰望谷避唐諱】 右四橋與三巨橋共為七橋
前石橋在湖州府天慶觀後唐太和六年郡人徐氏以德本寺多墊溺遂自前石橋至後石橋以石為路 【 碑刻州學文宣王廟碑陰】
望仙橋在湖州府子城西三里 【 統記云昔道人馬自然上昇居人擁橋觀望今廢舊云故老相傳橋在白塔巷口有酒肆焉自然時至賒酒一日醉出囊中藥點鐵器為金以酬酒債已而昇去人登此橋望之因以得名】 右三橋碑記中載
運河 【 在湖州府自人依橋望仙橋外有采蘋橋今名倉橋 無星橋】
霅谿支港 【 在湖州府自楚帝橋外有斜橋崔載華消暑樓詩云卷簾對斜橋 城隍廟橋 太平橋 龍興橋 楚帝橋舊名奉勝橋舊編以廟前小橋為楚帝橋誤矣】
苕谿支港 【 自眺谷橋外 有舊橋 紅橋 縣橋 廣化橋 營橋 獵場橋 曹公廟橋 教場橋 范家橋】
南有小支港 【 馬公橋 韋壇橋 旱瀆橋舊經歸安縣界有旱瀆在縣西一里二十步】
東有小支港 【 蘇家橋 明德橋 月河橋】
北有橫支港 【 自前石橋後石橋外有八字橋 報本橋 飛英橋 臨湖橋外有兩手橋在駱駝橋西跨子城濠 墜釵橋在倉橋南 貴涇橋在甘棠橋之西】
右諸橋多以居人蕃盛甍宇蟬聯隨時於支港創造以便行旅或里社募緣或巨室自建因處命名本不足記以舊編所載姑錄之舊有韭谿橋跨韭橋 【 見統記詳在谿澤下】 皇祐橋在慈感寺渡口今廢 【 舊編皇祐中造元祐七年知州事張詢輦共石為架閣樓址】
烏程縣
縣境之橋附城者已載州治舊圖經統記所載二橋曰韭谿亦當在城曰辛橋 【 統記云刺史辛祕造舊經云唐元和三年刺史辛祕造百姓懷之因以姓為名第云在縣內當時亦不詳處所】 未詳舊處今以古跡及地書巳志者與通泄谿流係郡利病者列焉
馬賦橋在烏程縣馬賦村辛祕造
黃浦橋在烏程縣寶積寺前宋以前有之鮑昭有黃浦橋與盛侍郎別詩即此地也 【 詩云浦橫絕序雲憑迅瀨右係古跡】
定安橋在烏程縣南門外紹興十年重建淳熙八年甃以石
峴山橋在烏程縣定安橋南初郡人甃南塘既畢工而西山水暴漲建是橋 【 見舊編右二橋統係定安門接峴山一帶南塘通泄西山谿流去處】 外濠橋 裏濠橋 三里橋 九里橋 西余橋 錢村橋 昇仙橋 遇仙橋 黃閔橋 舊館橋 既村橋 范村橋 祜村橋 魯墟橋 東遷橋 朱墟橋 栗墟橋 潯谿橋 右十八橋係自迎春門至潯谿一帶官塘通泄谿流入太湖與近湖諸漊脈絡貫通去處續圖經載清風橋明月橋在潯谿并紹興初建興德橋濟遠橋通安橋美利橋安利橋在烏程紹聖以來建舊編增山源橋游仙橋在菁山亦無刱建月日縣境多水凡村墅皆有橋出於近時刱建若此類者至眾既無考證本不足書若悉數之不止踰百蓋修書者一時耳目見聞謾加說錄耳
長興縣
廣利橋舊號程氏橋在縣南三十步長城門內昔郡有烏程氏能醞烏氏分派居德清東山此則程林所居也陵陽橋在縣西二百三十步以其居陳皇后嘉陵南也回谿橋在縣東南半里以其水回曲故名
熙寧橋在縣東南百八十步熙寧中建
鳳凰橋在縣東南箬谿東五步
許公橋在縣去貢焙五里跨巨澗唐顏真卿修貢嘗與客步月觴詠橋上宋朝縣令許遵每領客過顧渚重建此橋因以許名
觀卞橋在縣東陸匯唐陸龜蒙別業也以其詩有最愛卞峰顏色好晚雲纔散便當門故名采仙橋去茶山五花橋百步
招橋在下箬里天聖寺前僧皎然嘗與崔子向泛舟其下統記所載有程氏陵陽回谿三橋續圖經加熙寧凡四而舊編統記所載許公等橋九所今并錄之
武康縣
千秋橋跨前谿吳黃武元年創建炎初兵火焚毀知縣曹緯募邑人重建覆之以屋
永安橋在縣西南七里
天寶橋在縣東清移村防風廟北唐天寶中建 【 右三橋見統記舊編】
豐橋在豫橋東治平二年建
龍尾橋在縣治東北跨後谿因名龍尾 【 毛滂有解印東歸過龍尾詩在東堂集】
較虎橋在橋西二百步前谿北 【 餘英志云世傳邑人沈法興勇力過人嘗較虎於此舊編作搏虎橋載遯齋閑覽云武康多荒有姓朱人能搏虎數為虎所傷號朱虎殘舊傳虎食一人則山神割其耳為一缺朱虎殘一日得一虎之兩耳如鋸齒舊編所援為有證】
蔡公橋在縣東北二里新谿口淳熙三年知縣蔡霖建舊編云慶安橋
豫橋在龍尾橋東治平二年建
高津橋在豐橋東慶元二年建
迎恩橋在縣東一里吳黃武元年創舊名湖橋 【 舊編云以其水西南通下渚湖也】 乾道八年邑人重建改今名 【 右四橋載舊編】
中鄰橋在縣東二十里
風渚橋在縣東十五里
新寧橋在縣東南十八里
崇仁橋在縣東南二十里
郭林橋在縣北五里郭文往來之地
以上諸橋據餘英志所載是時載在通津者統記止有永安千秋天寶并巿橋凡四而天寶巿橋不載於志天寶特見舊編又有清河橋 【 志云在千秋橋之西餘英館之南吳黃武元年置南通慈尼寺元祐閒郡人張子野來游樂府有南北山橋通之句】
德清縣
通津橋在縣西管一百七十步跨北流水與天寶橋相近古名代興橋俗呼曰縣橋宋朝淳熙七年邑人率錢重建屋宇欄檻雄麗
金堤橋在縣一里後谿發源處
後谿橋在谿東一里後谿上□龜迴橋在縣南三里內河港口
金鵝橋在縣西一里西亭之側跨北流水今不存
安吉縣
鳳凰橋在安吉縣前
無星橋在縣東門跨大谿之北派□沙井門橋在縣無星橋北
南門橋在縣跨縣南小河
北門橋在縣北小河
齊雲橋在縣西門上有亭宇
秦公橋在縣西三里上有方寺前故相秦檜之父敏學元豐七年為縣主簿始創此橋
杜坊橋在縣東北二十里
楊子橋在縣北二十里
上昂橋在縣今改名上昇橋
渡堰
安吉縣
縣境陂堰舊有七十二所蓋其地勢高仰近山之田號承天田亦號佛座田謂層層增高灌溉不及也每春夏霖潦谿澗暴漲隨即湍瀉數日不雨復乾淺矣儲蓄灌溉全藉陂堰今廢者大半存者二十四所 白龍堰 永昌堰 烏漊堰 斗門堰 黑龍堰 馬頭堰 五漕堰 青林堰 湖潭堰 響潭堰 飛潭堰 鄭汀堰 新谿堰 張柵堰 湖塘堰 龍巢堰 東坡堰 劍池堰 豸山堰 烏程堰 青龍堰 銅井堰 趙家堰 瓜枝橋堰
石鼓堰在安吉縣長一十四里闊五十步在縣北一十七里其水源出天目山可溉田百頃百姓受其利堰邊有巖似鼓故因以名之唐聖歷元年縣令鉗耳知命造
陂
長興縣
富陂在長興縣東二十五里晉武帝太康三年分烏程西鄉立長城縣在富陂村即此
魚陂在長興縣南七十五里吳夫概養魚之所
塘
荻塘在湖州府南一里餘 【 據舊圖經載云在州南二里吳興記云晉太守殷康所開旁溉田千餘頃統記云古烏程縣南一里一百二十步晉太守殷康開旁溉田一千頃後太守沈嘉重開之更名吳興塘南塘李安人又開一涇泄於太湖開元中縣令嚴謀道又開之廣德中太守盧幼平又開續圖經云以今地形考之荻塘在州城內東枕民居餘三面谿環之傍無可溉之田況瀕湖之地形勢卑下若水不苦旱初無籍於灌溉意當時取土以捍民田耳非溉田也統記東亭下又云在東郡門外三里臨荻塘又舊編云在歸安縣東三里殷康所開旁溉田千餘頃唐元和五年刺史孫儲開一百三十里俾民不乏水今東門外接待院正在荻塘上眾說紛紛不同莫敢指言若以州治南有荻塘在城中則城中不應有田千餘頃此續圖經所以為疑而舊編指為在東門外抑不觀吳文皇帝廟記云皓始創祠於駱駝東荻塘上又唐鄭言作文宣王廟記云西臨霅谿南橫荻塘則是為在城信矣今呼橫塘者即所謂荻塘但晉開荻塘時未有今羅城故自今橫塘至迎春門外官塘皆曰荻塘故能溉田千頃連袤百餘里唐武德時築今羅城始有城內外之閒故眾說皆妄指以為疑而舊編又附之歸安界尤非蓋烏程歸安分界乃以官塘南北兩岸塘以北在上隸烏程耳荻塘得名苕谿蘋洲之類以其生荻之多也諸書引楊侶隋錄云吳興沈宏居荻塘家貧好學每夜然荻自照讀書因以得名亦非也晉初開時巳名荻塘後更名吳興塘則不俟隋沈宏得名信矣】 連袤東北出迎春門外百餘里今在城者謂之橫塘城外謂之官塘晉太守殷康所築圍田千餘頃後太守沈嘉重修 【 湖之城平凡為塘岸皆築以捍水作史者以為開塘灌田蓋以他處例觀易開為築易溉為圍】 齊太守李安人又開一涇洩水入湖開元中烏程令嚴謀道廣德中刺史盧幼平元和刺史孫儲並加增修隋沈弘居此 【 橫塘面南山之勝對南谿之流自戶口蕃盛士族漸多增上為園池賈牧詩曰洄洄流水抱橫塘蘭芷無風也自香及建炎中徙慈感教院於上春日多游人往來今大半為亭館沼沚矣】
謝塘在烏程縣西十里晉太守謝安開唐大歷中刺史裴清於其處起謝塘館
蒲帆塘在烏程縣北二里唐開平中刺史楊漢公於塘中得蒲帆因名 【 統記云西接長興縣入大谿長八十里入茶山修貢行此又唐開成二年楊從重開嘗於此獲蒲帆】
吳興塘在歸安縣東南二十三里 【 見統記】
洪城塘在歸安縣次吳興塘
保稼塘在歸安縣次吳興塘
和塘唐寶歷中刺史崔元亮開 【 九名塘皆以水左右通陸路也】
胥塘在長興縣南四十五里昔越相范蠡所築
皋塘在長興縣西四十里山墟名云吳高士皋伯通所築
荊塘在長興縣南九十里山墟名云漢荊王賈所築
孫塘在長興縣南一里山墟名云孫皓封烏程侯時所築
方塘在長興縣南三十五里
盤塘在長興縣南四十五里山墟名云方塘盤塘皆以形言
官塘在長興縣南七十里晉太守謝安所築一名謝公塘事在顏真卿文 【 詳見碑碣】
直塘在武康縣東十九里路出德清
石塘在德清縣東十八里臨大谿即古武承塘也東為石塘西塘聯接數里
魏塘在安吉縣北五十里旁有浮玉山所謂白石玲瓏清泉浸浸者也五代晉時吳瑣將軍隱於此 【 產小紹東南有名】
吳興志卷二十
宋談鑰撰
風俗
舊圖經據漢志云吳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劍輕死易發續圖經又據晉志曰江南之氣躁勁厥性輕揚厥今東南文物為盛湖乃甲於東南豈輕揚之性率以勇則好劍化以禮則尚文與以圖史志總敘兩浙路人性敏柔而慧尚浮屠之教厚於滋味急於進取善於圖制為得其實舊編援隋志曰吳郡君子尚禮庸庶淳龐風俗澄清道化隆洽又以細民怙勇信巫為輕揚之舊統記曰俗好儒術罕尚武藝人習華侈居處整潔亦以重釋多淫祀為言夫風聲氣習今古不同鄉土各異古揚州之域自淮南以及嶺表漢所謂吳越且兼百越之地宋朝二淛領郡十五隋志所述并及宣城毘陵諸郡非獨吳興也故引古而證則鄰於汛繇意而述則幾於誣言其微則彼或未信語其不善則此或有辭請摘古今之特言本郡者參之史志訂之事實其庶幾乎梁武帝評陶隱居書曰如吳興小兒形狀未成長而骨輕甚峭快則慧敏之性有自來矣唐李直方記白蘋亭曰湖州土沃候清其人壽其風信實本朝張公方平曰吳興南國之奧有佳山水發秀人自江左而清流美士餘風遺韻相續也蘇公軾曰吳興自東晉為善地號山水清遠其民足於魚稻蓮蒲之利寡求而不爭則知好學淳龐俗澄化洽不為虛語矧自寶元以來滕宗諒為守首建學校安定胡掌教講明經義時務文物視古愈昌高宗皇帝駐蹕臨安實為行都輔郡風化先被英傑輩出四方士大夫樂山水之勝者鼎來卜居衣冠霧合絃誦馳聲上齊衡於鄒魯至如城邑墟巿精廬相望山椒水瀕多置野祠狠鬥訟繫未免有司之戚上州重釋信巫好勇細甿之餘習猶有未除者矣
物產
古書有九邱土地所生聚焉周職方志其遺也故後世書述地制者物產宜其載吳興郡土產李宗諤圖經言綾重面絹花綢白編布茶巿葉蓮柑橘菸竹銅統記援舊經云其土盧其田沮洳原阜宜橘溝塍宜稻續圖經云禹貢揚州篠蕩既敷 【 孔氏曰注篠竹箭蕩大竹】 厥草惟天厥木惟喬厥貢惟金三品瑤琨篠蕩齒革羽毛惟木鳥山夷卉服 【 通典云絺葛之屬】 厥篚織貝 【 注云織細紵貝水物】 厥包橘柚錫貢周職方氏揚州其利金錫竹箭其畜宜鳥獸其穀宜稻統言揚州所產也吳興記云卞山有石似玉謂之瑤琨又有石穴生鍾乳壟山有紫石英封山有銅今四物皆無有又頗述穀帛動植視他書為詳焉竊詳本郡北距太湖眾谿交流地勢平下素號澤國西南則有岡嶺蔓延林木薈蔚興毘陵桐州臨安諸山相接故水陸之品麤備比年又為行都輔郡五方雜處戶口繁庶汙田日治縉紳多居苑圃花果視昔稍盛而金石之華第有其名豈地氣土力固亦有限則物產不能無消長耶今志如後
穀屬
(禾亢) 【 唐本州供尚食廚黃糙米一百九十八石今發上供米僅三分存二按(禾亢)或作粳字書粳(禾亢)二字同音陶隱居云此即常所食米但有赤白大小異族四五種同一類也急就章注(禾亢)謂稻之不黏者舊經作(禾亢)稻本草米穀部有粳米又有稻米陶隱居云道家方藥有俱有稻未粳米此則二種矣唐注云稻者穬穀通名齊民要術卻有水稻注云爾雅曰稌稻也郭璞注曰沛國呼稻為稌廣志曰有虎掌稻紫色稻又云粳有烏粳黑穬之類今並無之舊編云十里香師姑(禾亢)為上齋頭曰八月白八月烏次之(禾罷)(禾亞)金成為下冷水紅為曰稻詢之農人(禾亢)名不止此數種往往其名鄙俚不足載大率多壩田所種山田易旱惟種金成俗呼為箭子以其米細而長且耐旱也】
(禾耎)【 唐本州供尚食廚糯米二千餘石今歲納糯米一萬五千餘石按本草有稻米禹錫等注云說文稻即糯也江東呼(禾耎)乃亂切齊民要術水稻篇有秫稻一名糯米糯音奴亂切有九格秫雉曰秫大黃秫之類十餘名今無之(禾耎)名類亦不一惟金釵(禾耎)細而長尤宜釀酒】
粟 【 續圖經載今山鄉人種黃白二種又有一種曰(禾耎)粟本草有粟米陶隱居注今江東所種及西門皆是其粒細於粱米熟舂令白以當粱米俗呼為白粱粟又秫米唐本注曰今呼粟糯為秫稻糯為糯北土人多以粟秫釀酒又爾雅曰粟秫也孫炎曰秫黏粟也廣志曰秫黏粟有赤有白者今世有黃粱穀秫桑根秫穩秫梧秫本土無之】
麥 【 梁吳興太守周敏勸人種麥本草有大麥小麥穬麥三種陶隱居曰今(仃去丁改果)麥一名麰麥似穬麥惟皮厚耳穬麥是馬所食者唐本注曰大麥出關中即(仃去丁改果)麥是形似小麥而大皮厚故謂之大麥殊不似穬麥也齊民要術大小麥篇注廣雅曰大麥麰也小麥秫也世有半夏小麥禿芒大麥黑穬麥落麥者禿芒是也又別有青(仃去丁改果)麥今本土有大小麥有穬麥俗呼為大麥又有禿芒者即落麥也本草又有蕎麥本土亦有】
麻 【 續圖經載今鄉人種先收牡麻取其皮以緝布充衣後收草麻取其子以供食本草有麻蕡麻子陶隱居云麻蕡即牡麻牡麻則無實今人作布及履用之又爾雅曰蕡枲實禮云苴麻之有蕡注有子之麻為苴齊民要術載崔實曰牡麻無實好肥苴麻之有蘊者苧麻是也又有胡麻一名巨勝宜為油白者油多土人謂之油麻陸田亦種之】
豆 【 續圖經載豆種最多本草有大豆赤小豆白豆菉豆齊民要術有大豆小豆二篇曰今世大豆有黑白二種及長稍牛踐之名小豆有菉赤白三種黃高麗豆黑高麗豆鷰豆碑豆大豆類也豌豆江豆營豆小豆類也豍音方迭切今鄉人種豆大豆有黑白小豆有菉赤白又有鷰豆豌豆江豆小大豆可為醬豉山田尤多種】
右穀屬揚州土惟塗泥郡地最低性尤沮洳特宜水稻又田疇必築塘防水乃有西成之望故統記援爾雅曰吳越之閒有具區區即防水之隄也築圍圓合具其中地勢之高下列塍域以區別之澇則以車出水旱則別入水田有堤塘自古然矣今郡境東南鄉分延袤百里田舊有圍塍岸歲修崇固悉為上腴畝直十金西北諸鄉接近山谿春夏水易暴長曩年悉為湖泊畎畝荒蕪十歲九潦今漸復起塍圍歲亦有收矣舊諺云諸郡旱我有岸諸郡熟我無穀今不然也然西北之田終以地勢高下不齊水驟長而易退多病乾隘非東南鄉比也帶山田地則陸種
縑屬
絹 【 舊圖經重面絹今納惟衣絹歲萬疋急就章注絹生白繒似縑而疏者也舊編云武康安吉絹最佳】
綾 【 唐貢御服鳥眼綾舊志有土產綾今發上供綾五千餘疋並安吉縣折納到舊編云亦出武康安吉急就章云綾今之雜小綾也】
綢 【 舊制志土產花綢唐貢紬今夏稅納產綢四千餘疋急就章細注抽引粗璽績紡而織之曰綢】
紗 【 續圖經載今梅谿安吉紗有名】
絲 【 續圖經載有舊編云安吉絲尤好今發上供絲五萬兩係安吉以稅絹折急就章注抽引精出緒曰絲】
(帛系) 【 舊圖經載又舊編云武康(帛系)號鵝脂上供經納內藏庫今發上供(帛系)歲五萬餘兩安吉以產絹和買折納急就章注繭擘之精者為(帛系)】
布 【 舊圖經有白編布統記云唐充貢折造布其御服每疋直十五貫有為龍鳳瑞草花紋今貢白編布二十疋樂府錄東平曲曰吳興布闊幅長度有一疋與誠作褲又鮑照白紵曲下注因湖州紵布作舊編云生紵出思谿編布出道場山今充貢張文規詩紵布直勝羅紈輕】
黃草布 【 出東鄉有極輕細織成花紋者暑月可以為衣今添】
右縑屬本郡山鄉以蠶桑為歲計富室育蠶有至數百箔兼工機織水鄉并種苧及黃草紡績為布有精緻者亦足以見女工之不鹵莽
果屬
橘 【 太湖洞庭山產綠橘號洞庭橘韋蘇州送橘詩曰信後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橘種不一本草注有朱橘乳橘塌橘山橘入水村人家多種成林畫溝塍常運水灌溉有至數百樹者】
柑 【 唐貢乳柑本草乳柑沙柑青柑山柑注柑類有朱柑黃柑石柑而土人以乳柑為貴與橘同種而不蕃人共珍之】
柚 【 禹貢揚州包貢郭璞注爾雅云柚似橙而大於橘孔安國注尚書云小曰橘大曰柚今土人亦與橘同植】
木瓜 【 唐貢木瓜糝並煎顧渚泉上有木瓜堂列植木瓜梅谿者尤勝東坡謂紅勝頰也】
楊梅 【 吳興記云吳興本無楊梅太史慈葬卞山三州來祭越有楊梅因種號卞山楊梅又生石槨山風俗記云張華博物志曰地名石槨故生楊梅】
棗 【 爾雅有壺棗酸棗羊棗等本草有大棗仲思棗齊民要術又有民棗木棗桂棗之類多北地所宜今土人亦種之徐陵孝義寺碑有弱棗今添】
桃 【 爾雅有旄桃山桃西京雜記又載櫻桃緗桃桃霜桃綺蒂桃紫文桃此土植桃頗多種亦不一徐陵孝義寺碑碑有甘桃舊編載以早紅桃為上楊葉桃次之御愛桃紅白可玩崑崙桃表黑肉赤又有楊桃藤生山谷本草所謂獮猴桃也】
(呆呆) 【 梅生江南湖郡尤盛吳興記云烏程有梅墟梅林梅亭德清有梅埭舊編云今武康德清(帛系)亙山谷其種以堂頭梅為上橫枝梅清梅次之又有紅梅重梅鴛鴦梅千葉緗梅蠟梅惟紅梅鴛鴦梅有實菁山等處亦多】
杏 【 續圖經載據廣志有白杏赤杏黃杏柰杏土人所種惟紅杏】
栗 【 續圖經載據本草栗類有枝栗陸栗芳栗今山閒栗木甚多有大栗實大而少味即板栗也有小栗謂之茅栗又有細大之閒者謂之茶果栗】
柿 【 續圖經載柿即紅柿也又有椑柿色青黑齊民要術注又載(木耎)棗如柿又土人種柿種類頗多有紅匾柿牛乳柿火珠柿水柿又烏椑柿俗呼為綠柿舊編云安吉多火珠柿】
李 【 續圖經載爾雅再體李駿李西京雜記有朱李黃李紫李綠李青李綺李車下李今世有水李實大而美本草注陶隱居云麥李麥秀時熟本土有米李條李熟最早透明李其色明澈蠟李色深黃明州李色深赤茄李色深綠皆可口車下李細甚不堪食】
梨 【 本草云有消梨黃梨茅梨桑梨西京雜記有紫梨芳梨大谷梨之類今鄉土梨類亦不一有黃梨青消梨麋梨品俱下獨安吉陳公梨舊編云東南有名風味亞於鵝梨在雪梨之上甘美而香】
安石榴 【 續圖經載按陸機曰張騫使外國得莖林塗林安石榴也廣志曰有甜酸二種今鄉土所種亦有甜者酸者其實紅白光潔者醋榴也紫黯皴散者乃為甜榴多出安吉及諸山鄉又有白花一種千葉紅花一種近年園中所栽】
枇杷 【 續圖經載本草有枇杷注云江南今處處有鄉土多有之】
林檎 【 續圖經載陳士良云有三種長者為柰圓者林檎小者為梣今鄉土有之舊編云武康德清林檎絕佳又有金林檎實小而花極可觀】
櫻桃 【 今添禮謂之含桃本草有櫻桃陶隱居注曰即今朱櫻味甘可食今出烏程下徐村】
蒲萄 【 續圖經載本草注云子有紫白二色又有似馬乳者有圓者又蘡(上菌下女)名山蒲萄今鄉土有紫白二種皆藉人力□□實率如馬乳白者號漿水蒲萄尤佳亦有櫻(上菌下女)是野生山谷閒者實正圓皮厚味酸澀不中食】
甘蔗 【 續圖經載三都賦謂之諸蔗本草甘蔗注云有兩種赤色名崑崙蔗白色名荻蔗今土人亦種兩種】
蓮藕 【 爾雅荷芙蕖其實蓮其根藕今鄉土多水泊遶郭三二十里多種之夏月彌望如錦繡芙蕖有紅白二種紅者蓮腴而甜藕硬而淡白者蓮嫩而淡藕瑩而甜故鄉人以紅荷蓮白荷藕為貴秋晚實黑取紅謂之石蓮子又嫩莖初出曰藕條為蔬甚美又有千葉蓮花極可愛而無實梁陳故事云章氏宅邊水中出重臺千葉蓮花蘇夫人感而有孕生宣皇后又有章浦多生重臺蓮花識者云主生美人自後果生章后因名今有此種蓮蓬內生實處皆出花瓣為重臺又閒生雙頭蓮舊編載郡學內齋館後池有紅蕖賈安宅預貢時池生雙頭蓮明年廷試中第一其後莆陽黃公度來游學寓池上又生雙蓮次年公度亦為狀元】
菱 【 本草謂之菱一名芰即屈到所嗜者陶隱居云廬江閒取火燔以為米充糧蜀本圖經云實有二種一四角一兩角今鄉土種此成蕩不止二種兩角者有果菱差小有湖趺菱色紅又有青菱色青角而曲利四角者有野菱最小角極銛有太州菱實豐而美土人所重近又有無角者謂之餛飩菱以其形似也秋晚采實竹箔曝乾去殼為米亦為果有收至十數斛者地名有菱湖皎然詩曰路入菱湖深】
芡 【 本草謂之雞頭一名芡陶隱居曰以花似雞冠故名雞頭陳士良云有軟根名(艼去丁改役)菜可作蔬菜食之今土人多種葉如盤貼水多刺實大如雞頭破之得數十子顆顆勻圓用沙淅去滑膩內之黃者肉嫩青者肉硬惟半青黃者謂之合熟甘滑有佳味又言芡性暖謂之水硫黃以其花日中開也菱花夜開晝合故性寒(艼去丁改役)菜土人呼為雞冠菜以充蔬亦可煮為羹】
鳧茨 【 今添本草有烏芋注茨菰有烏者根相似細而美呼為鳧茨恐此也後漢書云今下田種】
茨菰 【 今添本草有藉茹生水田中一名茨菰又謂之團慈茹根如蒜今下田亦種】
右果屬本郡山鄉與平土宜木果水鄉有水實鮮潔勝他郡故詳載
蔬屬
薑 【 舊編云近太湖地宜薑】
蔥 【 舊編云近太湖地宜蔥本草注蔥有四種冬蔥夏衰冬盛莖葉俱軟美漢蔥冬枯莖硬味薄胡蔥葉粗短茖蔥生山谷今鄉土惟種冬蔥特宜於汙下之地】
薤 【 本草注有赤白二種今鄉土宜白薤】
韭 【 舊編云韭薤土宜塗泥春初尤佳】
蒜 【 本草有大小二蒜今山鄉皆有之】
菘 【 舊編云春宜菘本草云有一種牛脛菘紫菘白菘今鄉土有青菘白菘蚵皮菘葉皴而叢大最晚菘也】
芥 【 唐本草注云有三種有葉粗大者有葉小子細者又有白芥又云白芥生太原今鄉土有大葉者取其心充蔬甚辛美收子貯為薤又有赤芥色深赤】
茄 【 陳書蔡樽為太守於郡齋種紫茄供常廚本草云一名落蘇鄉土有三種有紫茄有白茄有水色茄色亦白而甜嫩可生食】
莧 【 蔡樽郡齋種白莧供廚本草注有赤莧白莧人莧馬莧紫莧五色六種今鄉土惟種赤白二莧】
芹 【 吳興記云烏程溫山出御芹本草注芹有三種荻芹根白色赤芹莖葉青紫堪作菹今鄉土種惟白芹冬至後作俎甚甘美春後不食俗云入春生蟲子】
瓜 【 舊編云烏程甜瓜有名本草瓜有數種有白東瓜胡瓜有胡瓜有越瓜甜瓜有青白二種胡瓜北人呼為黃瓜越瓜生白小者槽藏之今鄉土皆有之越瓜郡俗呼生瓜謂可生食也】
瓠 【 本草瓠有甜苦二種又有瓠(夸襄)今鄉土皆有之有一種俗呼匾葫者人尤喜食園圃多種之】
芋 【 本草注芋有六種有青芋紫芋真芋白芋連祥芋野芋又有薑芋味辛紫芋根大有重斤許者但種不多薑芋野芋不中食真芋青芋連祥芋未詳今鄉土多種白芋】
蓴 【 今添統記云長興縣西湖出佳蓴嘗供德清沈顗兵荒采蓴芹根供食今水鄉亦種夏初來賣軟滑宜羹夏中輒粗澀不可食不如吳中者至秋初亦軟美此張翰所以思也】
蘿蔔 【 舊編云合谿者最佳歲常人貢蘇東坡所謂消梨嫩者鹽水漬之可以致遠性便黃土故山鄉尤宜種本草作萊菔爾雅曰葖蘆萉皆音蔔注云紫花菘又云濕菘】
菰白 【 今添本草菰根一名茭白菰三年以上心中生臺如藕白軟中有黑脈堪噉今水鄉亦多種色白者美帶黑點者不佳】
蔓青 【 舊編云雖非土產近亦有之】
萵苣 【 本草有萵苣又云有紫色者又有白苣又云吳人無白苣嘗植野苣供廚饌今鄉土無句苣】
苦(草去早改買) 【 本草有家苦(草去早改買)又有野者今鄉土有之僧道菴寺尤多種可頻采食耐久故諺云三月食苦又有生菜杜工部所謂春盤生菜細者是也】
菠薐
薄荷
茵陳
胡荽
芸臺 【 以上九種今添】
右蔬屬蘆菔之屬宜山蔥薑之屬宜濕地蓴芹之屬宜水故本郡兼有又有筍類不一附竹下藕條(艼去丁改役)菜附藕芡下蒿薺之類多野采甜菜雍菜莙薘近來自他郡人亦稍有種者說併附見
獸屬
牛 【 舊編云農家畜水牛按本草有黃犍牛烏牯牛白牛水牛今鄉土水牛有烏白二種止用耕稼(牛孛)者或取乳冬月取酥以烏戍者為勝黃牛角屈向前者呼沙牛少畜水鄉不用負挽又不能取酥也】
羊 【 舊編云安吉長興接近江東多畜白羊按本草以青色為勝次烏羊今鄉土閒有無角斑黑而高大者曰胡羊】
馬 【 山墟名云卞山有項王走馬埒洗馬池吳興記云卞山有項王繫馬樹石閒有項王馬蹄輿地志長興有白馬潭人東記云吳興牧馬岡吳王牧馬之處今菰城每歲殿司馬軍屯駐牧馬數千匹鄉土多水民閒惟事舟楫獨土族山家閒養一二匹而已】
犬 【 統記云太常卿邱泉之烏程人童幼時握得犬子九頭識者曰犬為人守此兒大當為九郡守後泉之果歷九郡今鄉人多畜以警盜又有田犬獵犬所養有直數千者近又有胡犬小而捷有北犬甚高大皆來自北地】
貓 【 又家畜以捕鼠近有黃斑者有毛長如獶者雖似可愛但不能捕鼠實無用也】
豕 【 舊編云舊家多豢豕皆置欄圈未嘗牧放樂歲尤多搗米有杜糠以為食歲時烹用供祭祀賓客糞又宜桑】
豪 【 考山海經云浮玉之山有獸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豕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今未詳續圖經有豪豬俗呼野豕禮所謂田豕即山海經彘之類山閒往往有之如豬而大且有力口有二牙長肩有豪長三四寸堅利如錐五七為群在田食稻在山食芋蔬殊為人害捕之能觸齧傷人故獵者以強弓毒矢而後可獲有重百斤者】
虎 【 統記納和尚至道場山人曰山多虎又郭文隱武康為虎探取口骨虎致一死鹿於屋前又石頤山有虎跑泉詳見武康護國院又(月逐)齋閑覽云武康多虎有姓朱人數搏之號朱虎殘見搏虎橋下今深山叢薈閒有獵戶亦能阱捕】
猿 【 江淹游黃櫱澗詩曰猿嘯青崖閒顏魯公杼山詩曰山僧狎猿狖又有猴性劣曩歲居民稀少故老言猿猴在山掇蔬果蹂稻粟多為人害後居人漸蕃設檻阱掩取今遂遠徙矣】
鹿 【 見虎下】
(上鹿下章) 【 舊編云安吉長興武康山多(上鹿下章)麂狸兔今近城西南山亦有麂本草作麂】
狸兔獺 【 今添水鄉處處有之蒐捕魚食本草云是以魚祭天者多出谿岸邊其骨亦療食魚骨鯁】
右獸屬牛羊之類性獶為人所畜鹿章兔之類性野不受羈制以鄉土多水視平陸州郡為不蕃山獸有獾豺等閒有一二今不載
禽屬
雞 【 陸龜蒙霅上紀事記云雞豚聊饋餉甫火謝朏為吳興太守以雞卵賦人收雞數十隻爾雅曰雞大者蜀蜀子雞本草有丹白烏黃四色齊民要術雞種取桑落時生者形小淺毛腳細短守窠少聲善育子今田家多畜秋冬月樂歲尤多蓋有粞穀之類為食也】
鵝 【 統記德清沈朝家有孝鵝今水鄉田家多畜】
鴨 【 舊編云田家畜家鳧取子煎杬木汁藏之謂之杬子南史陳武帝與齊軍相拒文帝送米二千石鴨千頭即炊米煮鴨誓軍攻之齊軍大潰今水鄉樂歲尤多畜家至數百隻以竹為落暮驅入宿明旦驅出已收之田食遺粒取其子以賣齊民要術云嘗令肥飽一鴨便生百卵視他禽尤有息】
鶴 【 今添吳興記云姚紾化為白鶴又唐沈齊家有鶴降於庭廡鳴甚哀筮之得暌之離果二雛為漁人所獲】
溪鶒 【 舊編云溪泊中多有】
鴛鴦 【 劉禹錫送韓中丞之吳興口號曰溪上鴛鴦避畫旗山墟名云長興忻湖蓮菱之下鵷鳲所集使人忻悅今添】
啄木 【 今添長興有啄木嶺山墟名云叢薄中多啄木鳥故名】
杜鵑 【 今添李益顧渚茶山詩子規一聲山草綠一名子規今鄉土山閒多有】
伯勞 【 今添皎然顧渚行曰伯勞飛日芳草滋本草云鵙伯勞也今山閒有之】
伏翼 【 今添山墟名云伏翼澗多產伏翼有素翼赤腹千載倒挂者】
鸛 【 以下十五物並續圖經載】
鷗
鷺
鸕鶿
鳧 【 即野鳧也冬初出盛俗所貴尚以為饋送大者號對數】
鶬 【 爾雅鶬麋鴣注今呼鶬鴣】
鶖鵜鴣 【 爾雅鵜鴮鸅注今之鵜鴣也好群飛沈水食魚故名洿澤俗呼為淘河故老相傳郭璞遷城時有鳥輒銜標去伺之乃淘河也得而刎之至今賣此鳥必去頭】
烏鵲
鶯
燕 【 苕谿漁隱叢話云余曩歲冬閒於吳興山中營先隴闕一山路傍有數巨石其穴頗深試令僕輩(划去戈改屬)之見鶯燕蟄於其閒甚眾急掩之】
鳩 【 左傳有五鳩爾雅鵊鳩布穀也本草斑鷦一名斑鳩又有青鷦今鄉土皆有斑鳩價高於布穀青鳩又倍】
雀 【 冬初有一種黃雀在田閒甚肥美所謂披(帛系)者】
雉 【 左傳有五雉今山閒有文備五采獵戶能射之以貨人亦多食】
鴒 【 以下三物舊編載云山林多鳩鴒亦有鷹雕】
鷹
雕
右禽屬本郡多水故家禽蕃鵝鴨野禽多鷗鷺而近山林則有雄雉之類續圖經舊編所載及今添殊不能備也山墟名載長興鳳亭鄉云昔有鳳棲於此鳳非常禽統記載慈禽不知其名亦略去
魚屬
鱸 【 本出松江太湖魚性溯流遇水漲上入苕霅肉細美宜羹又可為膾張翰所思者】
鮆 【 山海經云苕水多鮆魚注鮆魚狹薄而長頭大者尺餘太湖中今饒之爾雅鮤鱴刀注今之鮆魚也出太湖肥美鮆作啟切一名刀魚煎炙為饌肥美兼可為膾細者可謂鮮】
白魚 【 舊編云湖白次鱸今鄉土四五月水漲漁人競於苕霅閒釣網得之有一二十斤者鄉人以為珍味本草云大者六七尺色白者是】
青魚 【 統記云風俗占云青魚噴浪天必大風舊編云止可為鮓本草云作鮓與□石人相反】
鱖 【 舊編云鱖次白鄉土頗貴此魚張志和漁父詞云桃花流水鱖魚肥】
鯽 【 舊編云鯽次鱖本草可和蓴作羹又可作鱠今鄉土為鱠尤尚此魚】
鯉 【 本草云形既可愛又能神變故琴高乘之可作鮓今鄉人以為鮓極肥美為膾次之】
(魚占) 【 本草作(魚夷)可作臛食今亦饒有】
鱧 【 本草作蠡云可作鱠今鄉人罕食或作熟鱠羹】
鱨 【 今添詳鰷鱔今鄉土謂之黃鱨魚】
銀魚 【 舊編云銀魚雖細惟州富有亦出太湖一名鱠殘色白如銀骨細而嫩】
鰻鱺魚 【 今添本草云形似(魚單)能緣木】
(魚單)魚 【 本草云有青黃二色生水岸泥窟中今鄉人取以為臛】
(魚酉)魚 【 本草云形似鰻而短】
右魚屬郡有漁戶專以取魚為生風朝雨暮月夜雪天鼓枻鳴榔披蓑垂釣悠揚波上宛若圖畫又有據水畔設網編葦為斷又獨籠罩機械不一四時不停隨得隨貨俗喜鮮食多寡皆盡至於桃花水生黃梅潦漲湖魚泝急流而群上漁人至施長網截巨川而取之舉網至數十尾巿價為俯家率飫且為鮓以寄遠非時暑又為鱠
蟲屬
蜂 【 蜂類不一維成蜜者名為蜜蜂山家率為筒塗蜜以致之蜂以類至采花釀蜜至冬取之必餘其半以為蜂食不爾無(口焦)類矣有黃蜂爾雅云在樹上作房江東亦呼為末(上逢下虫虫)有黑蜂甚大名土蜂爾雅注云江東呼大蜂在地作土房者為王(上逢下虫虫)二蜂皆毒皆螫人】
(上圭下黽) 【 (上圭下黽)類不一唯色帶青而肱長者為人所食漢書東方朔傳上林南山水多圭黽魚貧者得以人給家足惟圭黽形似蝦蟆而小長腳人亦取食之今鄉土惟貧乞取以貨名田雞近有知梁繇楊迪云判跋云紹興庚申歲故相朱公勝非為湖州守者首禁采捕甚嚴一日謂僚屬曰某係面奉玉音云朕前夕夢數百白衣人逐朕乞命問之臣等乃蝦蟆緣江渚人好食啖田雞嘗受刀砧之苦今又將備禁中品饌乞詔免采捕朕嗟異而許之此事甚異降旨禁戢卿為朕記之當更舉察此文見印施本郡每歲夏初即舉行揭榜禁捕】
蛟 【 吳興記云天目山有蛟龍池耆老相傳入山之人嘗見山邊有美人是蛟所化也】
蛇 【 杼山有避它城按說文它蛇也上古患蛇而相問曰得無它乎蓋古人築城以避它也陸洞杼山記所載如此本草有烏蛇白花蛇又有赤(虫連)蛇黃領蛇多在人家屋上食鼠子雀雛又有蝮蛇蝮色鼻反□長身短頭尾相似大毒今鄉土皆有之烏梢黃領不甚毒赤(虫連)亦能傷人惟蝮蛇大毒俗呼土灰蛇以其色似也夏夜多橫臥當道人踐之即被囓不急治有致死者山閒人自有草藥能療或多以水調白芷末飲亦能治本草又云蝮蛇七八月中毒盛時吐口中涎沫於草木上著人身即腫成瘡卒難治療名蛇漠瘡又一種小蛇色極青能登木竹采樵人多為所傷又一種如蛙而長色如竹葉多在竹上土人云蝮蛇一產三物故其毒均】
蜘蛛 【 本草云蜘蛛數十種爾雅所載七八種耳有色黑而黃斑足長身大者為網□花木上能螫人又有緣壁而大者能嚙人影成瘡腫】
蜈蚣 【 本草云有吳川谷有赤頭足者又有黃足者性能制蛇亦囓人以桑汁白鹽塗之即愈今鄉土有之】
螻蛄 【 一名蟪蛄今鄉土有之夜出撲燈亦能囓人本草云今人夜忽見出多打殺之云為鬼所使也】
蚊 【 蘇東坡為湖守有詩云風定軒窗飛豹腳苕谿漁隱曰吳興澤國春夏之交地尤卑濕乃多蚊蚋豹腳者黑花蚊也俗稱草蚊日閒亦飛噆人膚能成疽其尤多者灰色蚊昏曉聚簷閒成聲統記云江子匯自昔多蚊蚋馬自然泊舟後至今無之蚋自一種極小而黑亦日閒飛出囓人惟山閒草多處有城巿罕見】
龜 【 長興縣有神蔡里昔人於其地獲靈龜又南史陳章后母蘇氏遇道士遺五彩龜事見貴涇下又吳興見漁人籠得一白龜買而放於餘不溪中其龜三顧而沒後其人封侯鑄印龜亦三鑄三顧其人悟取而佩之又符瑞圖宋明帝大始二年吳興獻六眼龜六年報八眼龜元嘉十年烏程縣有白龜見太守袁思道進之又梁故鄣令夏侯珧上六眼龜表云據縣民黃安世於所居渚次見神龜一頭自水登岸流精出彩群龜數十同行齊整有如衛從唐則天朝德清縣百姓沈命長家生五色龜雲化中得龜長一尺二寸遂表獻之敕改其年為長壽】
(上敝下黽) 【 今谿港有之取為臛詩言炮(上敝下黽)古為佳饌】
黿 【 舊編云鄉土有黿人不以為珍左傳宰夫解黿食大夫本草云黿鼉此等老者能變化為邪魅自非急弗食烏程烏將軍廟前大池中有大黿甚多人不敢捕】
蟹 【 杜牧之吳興詩曰吳谿紫蟹肥舊編云八九月谿蟹大者如(木宛)極珍美本草云蟹八月腹內有稻芒向東輸海神食之無毒俗語云十月雄鬥大蟲謂之螯大而有力亦稱螃蟹】
蝦 【 本草云小者生水田有小毒無鬚者白色者不可食及腹下通黑者亦不可食今有二種黑者出谿白者出湖皆為饌】
螺 【 今添本草有田螺生水面及湖濱大如桃李今有之又有細者曰螺螄田時皆有之又有白而圓者名海螺黑而銳者名海螄種於田澤春月取賣】
蚌 【 大觀元年烏程漁山有漁者邵宗蓋以取蠃蚌為業夢僧叩門粵四日剖蚌見珠得阿羅漢偏袒右肩矯首左顧現行腳相領封發誓不復食蚌本草蚌為大蛤又有蜆形如海蛤而(土冗)厚者有細長如(虫進)者俗呼軟岸皆宴人所食珠羅漢今在慈感寺有郡人劉壽刻石記】
右蟲屬凡居陸安水蠕動之類皆曰蟲厥彙最夥今舉其可紀者昔周官二訓掌道地慝說者曰地慝地所生惡物害人者若虺蝮之屬禹鑄鼎象物百物為備使民知神姦鄉土有數物能螫囓人或為異所謂地慝今復附見使人知所避也云 【 卞山黃龍洞禎明中有黃龍現統記禎明中杭州差軍將吳承裕與道正等齎龍簡詣卞山金井洞設醮已畢有黃龍現於洞中可長二丈爪牙鱗鬣光照山川遂於洞側置祥應宮靈物不常有故不載】
木屬
桑 【 吳興記烏程東南三十里有桑墟梁陳故事吳興太守周敏勸人種桑顏真卿西亭記烏程令李清種桑盈數萬本草有山桑有家桑葉椏者名雞桑爾雅有女桑(上厭下木)桑齊民要術有荊桑蛇桑今鄉土所種有青桑白桑黃藤桑雞桑富家有種數十畝者(上厭下木)桑山桑也生於野】
柘 【 潘煒吳興詩曰桑柘遠連雲】
松 【 輿地志戍山周回十五里悉產青松法華寺前有松徑數里長興有松村今處處山有】
杉 【 唐高智周精舍寺詩曰院古□□□】
柏 【 德清文墅山郭先生手種柏千株太玄觀遠壇有古柏十九】
檜 【 長興大雄寺殿前古檜中空裂為四枝蔭半庭堅如金石相傳陳高祖手植號陳朝檜】
楓 【 陳武帝在田時有楓木下見一人謂曰子後當富有四海言訖不見出梁陳故事又本草云楓脂淪於地千年變為琥珀又云松脂千年為茯苓又千年為琥珀今人往往於松下得茯苓有重斤許者】
桂 【 杼山有青白紫桂號三桂棚出寺碑】
榆 【 山墟名云長興有赭石山多產刺榆本草云江東無白榆又云榆皮可入藥莢可為羹實可為醬材可為器用齊民要術有白榆刺榆梜榆今鄉土有刺榆梜榆二種】
桐 【 吳興記云烏程縣南百里有胡墟錢林居梓山味桐映井本草注桐有四種青桐似梧桐無子白桐有花有子子可為油岡桐無子堪作琴瑟又有梧桐鄉土俱有之】
櫱 【 烏程有黃櫱山黃櫱澗本草有櫱木注黃櫱也】
櫧 【 山墟名云貴峴山多產櫧玉篇櫧木名冬不彫】
栲 【 山墟名云鳳亭山多產栲櫟】
櫟 【 見上】
杬 【 唐貢杬子以杬木汁煎浸鴨子也】
柳 【 吳興記云烏程縣南百五十里有柳墟又有柳湖又金石山多蒲柳】
梓 【 德清黃山有梓華廟】
漆 【 舊編云縣腳嶺多漆林又貢上漆器三十事今廢】
槐
樟
栩 【 本草云即橡斗也】
檉 【 爾雅檉河柳本草云今水邊赤楊也】
楮
杞
枳 【 枳橘類本草注今江南俱有江北有枳無橘】
吳茱萸 【 本草云以其出吳中以別山茱萸也】
(木宗)櫚 【 舊編德清太玄觀遶壇有(木宗)櫚三株】
牡丹 【 本草云吳牡丹】
右木屬續圖經多載內檜櫱栲漆槐栩楮杞枳九種新添茱萸牡丹元係藥屬按本草云藥之屬木者附木今不別條
竹屬
箊竹 【 舊圖經云左太沖吳都賦曰其竹則簹箊統記云今斑竹呼玳瑁竹】
苦竹 【 吳興記今石山多苦竹武康有黃竹村】
箬竹 【 山墟名云箬峴山以產箬為名又長興縣有上箬下箬里】
筀竹 【 吳都賦作桂舊編云早筀食筍晚筀養竹】
淡竹
觔竹
篌竹
水竹 【 以上四種皆宜為器並續圖經所載】
燕竹 【 筍最早燕至即生】
篾竹 【 宜為篾絲】
紫竹 【 色紫】
慈竹 【 四時皆出筍周生外故曰慈】
閒竹 【 有黃竹而閒青者本出會稽曰黃金閒碧玉又有青竹而黃閒者】
貓竹 【 筍出如貓頭本出於江西今有之筍甚大】
象牙竹 【 筍白而大】
哺雞竹 【 今添】
右竹屬古揚州有篠簜爾雅東南之美有會稽竹箭郡地舊屬會稽郡郡之產竹自古然矣嘗觀齊民要術云北方之竹不過苦淡二種本草於苦淡外有(上竹下堇) 【 音謹】 而已吳都賦有簹篻簩李善云皆出嶺外本郡竹類亦可謂多也
草屬
苕 【 郡有苕谿統記曰葦花蘭心曰苕谿以兩岸生苕故為名也】
蘋 【 郡有白蘋洲柳惲江南曲曰汀洲採白蘋統記曰蘋似蓴而不滑蓴花黃蘋花白故曰白蘋吳興風俗以為蒸嘗菜詩注謂大萍誤矣】
菰 【 郡有菰郡即茭也本草有菰白俗呼茭白又名蔣唐韻曰蔣菰也東遷僧喬半蔣席體】
蒲 【 古樂府云拔蒲五湖中】
蘭 【 山墟名南嶼山有蘭芷畹西施種香之所本草蘭草生大吳池澤又一種今諸山有松竹蔭處皆野生錢林居梓山芝蘭送馥】
荻 【 郡有荻塘隋錄沈宏居荻塘夜燒荻自照讀書】
蕙 【 德清有蕙圃里一名菖蒲別名】
芷 【 蘭芷畹見上】
茅 【 梁陳故事白茅山生續茅今山中多有之】
葛 【 朱少帝前谿曲黃葛生爛漫袁高山詩捫葛上欹壁今山閒多有之】
薇 【 吳均何山雜詩云參差澗裏薇】
苔 【 李驛法華寺詩云莓苔又絕壁薜荔依高林】
荇 【 德清沈顗兵荒采蓴荇根供食】
薀
藻
朱藤 【 山墟名紫花澗之下生朱藤三月閒紫花滿澗】
紅躑躅 【 統記載云名山石榴】
海紅 【 統記云生上強一名海薔薇】
朮 【 舊編云天目山多種朮】
艾 【 舊編云蘭蕙苕艾陸藥芹菰蒲】
右草屬根荄之類草最多今特紀其著者又有半夏香附子何首烏等續圖經元附藥類又武康有芝田里長興有靈芝鄉芝為瑞物今俱不載
金屬
銀 【 吳興記烏牛山有古銀鉛硎三所又安吉縣移風鄉鄉銀坊即古采銀之所】
銅 【 輿地志長興銅官山下有兩坎深數丈方圓百丈云古采銅之所山墟名銅峴山即吳王采銅之所括地志云安吉銅山吳采鄣山之銅即此山也又封山有銅又趙監采銅而死廟在銅官山詳見廟祠】
錫鉛 【 括地志云白楊山上有兩穴古采錫之所烏牛山有阬鉛】
瑤琨 【 吳興記云卞山洞中有石似玉時謂之瑤琨石】
白礬山 【 吳興記長興白石山出白礬故名】
紫石英 【 吳興記壟山有紫石英】
鐘乳石床 【 吳興記云卞山下有石穴晉太守王思執炬入數步漸深澗見鐘乳恐入采之猶有乳床井石獸存】
太湖石 【 唐白居易作奇章公石記以太湖石為第一舊編云洞庭大雷小雷二山多美石奇巧者以供玩好有聲極清可為磬者大率近湖之山石多玲瓏卞山有大小玲瓏山石皆中空若雕鐫而成者石林在焉白居易太湖石記古之達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書嵇中散嗜琴靖節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石無文無聲無臭無味與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眾皆怪之走獨知之昔故友季生名約有云苟適我意其用則多誠哉是言適意而已公之所嗜可知之矣公以司徒保釐河洛治家無珍產奉身無長物惟東城置一第南郭營一墅精葺宮宇慎擇賓客性不苟合居常寡徒游息之時與石為伍石有族聚太湖為甲羅浮天竺之徒次焉今公之所嗜者甲也先是公之僚吏多鎮守江湖知公之心惟石是好乃鉤深致遠獻瓖納奇四五年閒纍纍而至公於此物獨不廉讓東第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厥狀非一有盤拗秀出如靈邱仙雲者有端嚴挺立如真宮神人者有縝潤削成如圭瓚者有廉稜銳劌如劍戟者又有如虯如鳳若跧若動將翔將踴如鬼如獸若行若驟將竦將鬥風烈雨晦之夕洞穴開塏若欱雲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煙霽景麗之旦巖(山咢)霮(上雨下對)若梯嵐撲黛靄靄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曉之變名狀不可撮要而言則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覶縷簇縮盡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所以為公適意之用也嘗與公迫觀熟察相顧而言豈造物者有意其閒乎將胚胎凝結偶然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變以來不知幾千萬年或委海隅或淪湖底高者僅數仞重者殆千鈞一旦不鞭而來無脛而至爭奇騁怪為公眼中之物公又待之如賓客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知精意有所召耶將尤物有所歸耶孰為而來必有以也石有大小其數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於石陰曰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丁之下噫是石也百千載後散在天壤之內轉徙隱見誰復知之欲使將來與我同好者睹斯石覽斯文知公之嗜石之自會昌三年五月丁丑記】
赤土 【 長興有赤土可以雘宮殿術注山墟名云金山土石悉作絳色又有赭石澗】
金沙泉 【 統記顧渚貢茶院側有碧泉湧沙粲如金泉元和五年剌史范傳正刱亭曰金沙舊編云泉在貢焙院西出黃沙中引入貢焙蒸搗皆用之杜牧之詩曰泉瀨黃金湧注云山有黃沙泉修貢即出罷貢即絕唐地里志湖州金沙泉即此泉也剌史裴清有進表翰林學士毛文錫有記云將造茶太守具儀注拜敕祭泉頃之泉源發渚溢供進御者畢水即微減供堂者畢水即半之太守造半水即涸矣太守或還旆稽期則示風雷之變唐貢泉用二銀瓶國初一銀瓶今不貢茶泉亦不通】
右金屬今俱無有獨有湖石赤土爾或云紫石英壟山閒掘地得少許尚未見也姑載以存古又有金吳興記武康金山昔人見山夜中有鐙掘之得金百斤又沈傳以孝行聞開元十六年三吳大饑夢人遺金既覺淘井得銅瓶貯金五十兩又烏程有千金墟金斗村
珠屬
珠 【 唐武后時包氏子於上強山一白鹿吐兩珠乃以一珠吞之一珠歸獻母置於枕中光照一室後以珠捨入清流寺殿佛像額上包氏子即天台師也又慈感寺有珠羅漢舊記編以非土產今不載】
土貢
唐歲貢御服折造布二百一十端唐志作折皁舊圖經云皁當作造統記云折者浣練精細如折米取其心爾或曰以多折少而造取其精緻按唐貢顧渚茶亦曰折造恐無浣練之意也 紫筍茶一萬串 【 唐張文規詩曰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白居易茶山詩曰紫筍齊嘗各鬥新蔡寬夫詩話曰唐茶惟湖州紫筍人貢每貢以清明日貢到先薦宗廟然後分賜近臣紫筍生顧渚餘事見茶下】 供尚食廚糙糯米一千三百八十三石三斗三升黃糙米一百九十八石木瓜糝四坩木瓜煎三坩單黃杬子一千三百五十顆 【 爾雅釋米杬魚毒郭氏注杬大木子似栗生南方皮厚汁赤中藏卵果齊民要術作杬子法純取雌鴨無令雜雄足其粟豆常令肥飽一鴨可生百子取杬木皮淨洗莖剉煮取汁率二斗及熟下鹽一升和之令極冷納瓮中浸及一月任食吳中多作至數十斛久停彌善亦得經夏也】 重黃杬子一千五百五十顆白蜜三石砂盆一百枚金沙泉一銀瓶 【 舊編云唐貢泉時用二銀瓶詳見長興縣金沙泉下】 乳柑五百箇 【 見舊圖經按新唐志湖州土貢御服鳥眼綾折造布(帛系)綢布紵糯米黃糙紫筍茶木瓜杬子乳柑蜜金沙泉統記云龍德三年貢布三十端供御服折造布二百九十疋紫筍茶一萬串出長興縣大厤六年始進木瓜糝大厤元年木瓜煎單黃杬子二年白蜜三石重杬子五年始進州司並以兩稅錢和布充黃糙米貞元十三年糙糯米十四年砂盆十五年始進元年五年減米六十六石本郡未嘗經兵火架閣典籍具在統記興國中攝本州長史左文質贊有可攷據故所載年代數目可以補史之遺缺】 宋朝太平興國三年貢乳柑五百顆白編布二十疋紫筍茶一百觔金沙泉水一瓶 【 其瓶浪銀打成并鎖鑰重五十六兩見統記】 大中祥符閒貢大編布二十疋乳柑五百箇 【 見李宗諤圖經】 熙寧中貢白紵二十疋漆器三十事 【 見王存九域志】 紹興以來貢白紵編布二千疋 【 見舊圖經并編】 竊攷唐之歲貢參訂史志諸書如鳥眼綾(帛系)綢布紵唐初所貢數雖不詳統記載武德三年布三十端可見其不多矣供御服折造布與木瓜杬子茶蜜代宗大厤元年至六年始進惟是以兩稅錢和布供故不至甚病民糯米黃糙與砂盆德宗正元十三年至十五年始進至元和中米已三損其一乳柑不載所進之年紫筍茶大厤五年始於顧渚置茶貢院側有碧泉湧沙粲如金星則金沙泉亦大厤後所進也唐自高祖太宗以慈儉保養天下物貢有常未嘗妄取後嗣相承至於肅宗不聞更易大厤正元閒薦經兵革貴官用事至於口腹之奉責貢於遠 【 唐都長安】 不憚煩費累增不已繇一郡而觀其他可知亦足知唐室盛衰之故也宋太平興國三年吳越歸版圖於職方郡始修貢自是每歲惟供乳柑編布茶角瓶泉如統記所載視唐數已太歉又減茶泉故舊圖經惟載柑布二物後又免進柑 【 據舊編云寶元中知州事滕宗諒因貢乳柑進詩御筆獎諭石刻在州學自是免柑貢】 故九域志惟載白紵漆器今又獨貢白編布而已列聖相承以節約為家法先王所謂物土之宜而致其利者代以蠲損可為萬世法
跋
嘉泰吳興志二十卷宋談鑰元時撰元時歸安人淳熙八年進士書錄解題署銜樞密院編修前有嘉泰改元郡丞傅兆敬序明嘉靖時徐長谷撰吳興掌故集猶及見之後不傳開四庫館時館臣從大典輯出未及編纂進呈外閒傳鈔有分二十卷者有分十五卷者亦有不分卷者今所存原目沿革一分野二城池三坊巷四鄉里五山六河瀆七宮觀八壇壝九官制十公廨十一郵驛十二管鎮十三學校十四軍營十五古蹟十六宮室十七苑囿十八亭十九祠廟二十寺院二十一守令題名二十二著姓二十三賢貴事實二十四進士題名二十五列媛二十六釋道二十七碑碣二十八食用故事二十九井三十橋梁三十一堰渡三十二塘三十三風俗三十四物產三十五土貢三十六仍分為二十卷嘉定至順兩鎮江志亦出自大典雖非完書猶勝遺佚而井至塘四卷應移於河瀆之下風俗直接食用故事則尤善矣歲在甲寅正月吳興劉承幹跋